臺灣農業發展

(采宸)

前言

臺灣水果不論種類、品質、甜度,吃過的無不稱讚,因而獲得水果王國美稱。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營養價值高的當令甜美水果,現在的臺灣人真的好幸福!但這個成就不是一天就可以達成的,因為臺灣有一群態度積極並專注於農事栽培技術發展的研究人員,加上肯學習、耐勞苦的農民們在田野不斷試驗,兩者團結合作的結果。

 

(一)農業傳統期

臺灣的傳統農業是以人力和畜力為動力,並以鐵製農具為輔,在生產技術的經驗基礎上發展出的農業生產型態。

戰後,農業在日據時期開始發展出有系統的農業管理,在「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殖民政策下,出現了臺灣農業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也形成了以稻米與甘蔗為主的單一農業生產型態。之後,步入「第二個黃金時代」,農地改革刺激農民生產,讓生產產值增長,稻米產量與土地生產力也大幅度增長。不僅保證了糧食的充分供應,且農業部分剩餘的資金、農產品外銷取得的外匯及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工商業,支撐了非農業部門的迅速發展。

     
 

圖片來源pic.pimg.tw

 

圖片來源www.chi-san-chi.com.tw

     

 

(二)農業新風貌

60年代中期,臺灣經濟結構開始轉型,逐漸由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轉向以工商業為主,農業人口大量流入工商業,而勞動力老化、農地廢耕、粗放經營致使農業開始走向衰落。之後,臺灣當局對農業政策進行全面調整,改變過去重視「量」的增加,而轉向「質」的提升,將農業發展與農民生活水準的提高、農村環境的改善相結合,試圖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良性循環。除了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臺灣更開始推動農業生產企業化、自動化與科技化,結合科學技術,採用現代化的生產組織型式和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以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產業升級。此外,臺灣更開始發展森林、海洋遊樂與休閒農業,農業的角色由過去供應糧食,變為兼顧糧食安全、鄉村發展、生態保育等多功能。

         
   
         

 

(三)「賣」向國際

自從臺灣加入國際貿易組織,農業面臨全球化激烈競爭的嚴格考驗;但臺灣的農民,勤勉、刻苦、有所堅持又樂天知命,再加上有種不服輸特性,他們仍積極努力地在困境中求突破、找契機,不管是引進新觀念,或是運用新技術。

面對國際農業經營模式的重大改變,臺灣開始在鄉村結合產銷班的經營模式,讓規模擴大以自創品牌,將農產品精緻化,建立多元化運銷管道和資訊化的運銷作業環境,配合加工、包裝、行銷至世界各地。

     
 
     

結語

臺灣水果得以傲視世界的原因,應當歸功於地理條件的優越。臺灣雖小,卻因島嶼多山地形,地貌極其豐富;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從亞熱帶到熱帶、從高山到丘陵到平原,風土氣候變化多端。所以,世界各地水果,不管來自何方何地,溫帶熱帶,都能夠在臺灣找著適宜落腳的角落。再加上,政府非常注重農業人才的培育,多年來訓練出不少擁有專業能力的農業專家,這些農業專家是臺灣水果品種改良上非常重要的功臣,不斷在品種引進、選育改良、以至栽培技術上尋求各種精進的可能性。
 
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 / 國中部 / 果子狸 製作 (最佳螢幕設定1280*1024)
Taiwan, Taipei Fuhsing Private School, Civet Team © 2015 Cyber F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