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的形成 (宗駿)

(一)團隊的實踐

在2007年歲末的時候,網路上出現了一個名為「在欉紅」的部落格,第一篇文章寫著這樣的話(http://blog.redontree.com/?cat=7&paged=3):

「我決定,要作一個可以帶給自己與他人幸福的事業。一個有理想,有熱情,有堅持,且帶給他人正面力量的事業。也許起點很小很小,小的只包括了自己與身邊少數的人,但我相信,一個具有正向能量的事業,是具有高度感染力的。因為它訴諸的是最原始最直接的情感認同與同理心。我要做一個,關懷人與地的事業。它現在有名字了,名叫『在欉紅』

這就是林哲豪寫下的話。他帶著存下的第一桶金,在大三時創業,成立了「在欉紅」這個品牌。雖然這是他獨資開創的事業,但他並不是單打獨鬥,而是結合了幾位在校園認識的好友,此外也有在包裝設計方面專才的朋友。由於大家對在地食材都懷抱著很大的熱忱,就在互相信任之下,一起投入這份事業。幾個年輕人就此組成小小的團隊,合力打造他們心目中的理想果醬品牌。

這個最原始的團隊,從選水果、煮果醬到裝瓶包裝的每個步驟,都不斷嘗試研發。然而只憑著滿腔熱血與幾本食譜,做出來的產品卻不見得每次都會成功。於是他們向專業求援,找了曾經留法的甜點師傅,請他加入團隊,從此在果醬製作上的技術才穩定成熟,產品也才真的可能商業化。而且在口味開發上,因為有了甜點師傅的加入,本來果醬只是在展現水果真滋味,也開始有了發揮創意口味的作法。在團隊成員個個發揮所長、通力合作、虛心學習之下,產品的包裝型式、滅菌處理方式,都一步步成形。

     
 

阿爾薩斯的風土人情帶給團隊震撼

 

團隊的合作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這個團隊還不自滿,充滿學習的精神,繼續向外取經。創始成員們與甜點師傅前往法國的阿爾薩斯,向有名的果醬品牌創辦人Christine Ferber親自請益,探尋好果醬的製作秘方。除了學習果醬製作方法外,另一個收穫是看到阿爾薩斯人對自己土地的真心,也更堅定了他們要讓在欉紅產品具有「在地關懷」的理念。這個充滿幹勁的團隊,要讓最有臺灣特色的水果展現全新生命力,在多番嘗試之後,終於在2008年的夏末,從臺北市東區巷弄中的農學市集開始出發,與消費者見面!

 

(二)品質的研發

在尋找適合加工的水果與無毒農業的農家上,在欉紅團隊花了非常大的功夫。因為團隊裡面沒有人是本來就從事水果買賣,所以一開始花費很大的力氣去蒐集資訊,然後再親自去產地拜訪,確認耕種方式是無毒的、水果的風味是適合的。而且有時候農民認為自己的水果品質很好,會捨不得被人拿去做果醬,這些都需要他們花時間去溝通。

在嘗試的過程裡,當然也會有些失敗的例子。林哲豪先生告訴我們,他們好幾次遇到想做又做不出來的狀況,譬如因為主廚很喜歡西瓜,所以想做西瓜果醬,結果很難吃,因為西瓜的水分、甜度都太高,要做成果醬十分不容易。另外像是釋迦,它的籽不好處理,皮又有黏膜,很不好剝,而且也是甜味重但香氣不足,做成果醬的口味自己人都不滿意。有時候,一種水果會有許多的品種,直接吃味道好的不見得做成果醬就會好吃。在欉紅團隊的摸索研發,才逐漸做出有好口碑的各式果醬。

除了口味好不好吃外,開發產品還有許多需要考慮的問題。在欉紅團隊曾經嘗試以枇杷做果醬,做出來是很好吃,但是枇杷成本太高,再加上果皮也是非常難剝,因此後來沒有真的上市。另一個例子是龍眼,皮很滑又難以跟果肉分離,雖然好吃的等級和枇杷差不多,可是因為味道不平衡,團隊覺得不夠完美,也沒有真的成為在欉紅的產品。

     
 

在欉紅團隊到處造訪農場,了解水果品質

 

(在欉紅提供)

     

在欉紅對品質的堅持,不僅是在食材的尋找上,在「無添加」這件事也做了許多努力。他們要用天然的方法封存水果滋味,摒棄化學添加物,使得製作果醬需要花費的時間與功夫都多很多,當然成本也是比較高。儘管所有上市的果醬在口味上都經過一再的改良,可是在無添加這件事上始終沒有改變。

當水果做成果醬後,在欉紅會回饋給農友享用,農友品嚐之後都很開心,感受到自己辛苦栽種的成果得到珍惜,甚至特色還被發揚光大了。也因此農友願意與在欉紅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繼續供應品質好的水果。在欉紅也開始不斷在產品上強調「產地」的特色,口碑慢慢做出來。
 
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 / 國中部 / 果子狸 製作 (最佳螢幕設定1280*1024)
Taiwan, Taipei Fuhsing Private School, Civet Team © 2015 Cyber F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