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復後,鐵路局淘汰了舊有車輛,引進新式的柴油動力車,提高運轉效率,以減少成本;又抽換鋼軌,提高路線標準。終於,在1968年,臺東線光華號,以時速70公里在花東縱谷奔馳,讓台東到花蓮只要三小時又十分鐘,在當時算是鐵道史上的奇蹟。只是仍無法與西部1067mm的鐵路接軌,所以,東線拓寬工程1978年正式開工。

 拓寬工程並非只是把原本的窄軌加寬這麼簡單,其中牽涉到整體路標準必頁相對提高。尤其舊有的臺東線,其中是許多陡坡,讓火車爬坡困難,牽引力下降,因此,需要調整路線的起降,以符合新的坡度標準;遇到路基寬度不足,填土加寬;遇到路線彎度過彎,就改變線型進行調整。至於那些無法改的路段,只好再造新線,另起爐灶。此外,沿線橋梁還重新建造,以符合載重標準,車站站房更重新翻修了一番。但最為困難的,是鐵路必須一邊工程一邊營運,難度重重。

 1982年(民國71年)六月廿五日,可說臺東線路歷史上的一刻,在臺鐵特別從西部調了數百名員工,事先加評估外加三次的摸擬演練的謹慎計畫後,終於順利達成,使得臺東線在一夜之間並在不影響營運的情況之下完成,臺鐵的上下一心寫下了這偉大的一頁。隔日臺東線鐵路也正式揮別極窄軌小火車的歲月。

 老照片取自花蓮文化局,鄭仁崇先生同意使用


原保存在花蓮舊機務段車庫的LDR2204號,此車為台鐵首批國人自製的柴油客車。


東線拓寬工程進行中,仍需保持路線的暢通,所以才有四軌共存的畫面。

舊有掃叭隧道(光復後改名吉祥隧道)位於台東線舞鶴至三民之間, 因隧道兩端的引道坡度超過千分之20,不利列車行駛,且隧道老舊有漏水的問題無法解決。在台東線拓寬的同時,決定新建自強一號與自強二號隧道取代。原訂1982年6月底前要完工,但因遭遇到世所罕見的淤泥層,大量湧出的泥漿將原本完成的三十餘公央隊道全部淹沒,這次的災害使得通車差點延後,好在原有掃叭隧道當時採用1067mm標準建告,稍經整修還能讓大火車通過。只是兩端的陡坡卻讓拓寬後首航的大火車吃足了苦頭,經過第二次倒車衝刺後才得以通過。最後採用西德顧問的「新奧工法」,終於克服了惡劣的淤泥層,終於在1984年正式完工。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Copyright  網頁製作:台東縣馬蘭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