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鯤鯓代天府

簡介

稱為「南鯤鯓廟」,又稱為「開基廟」,風水上稱為「浮水金獅活穴」。後因南鯤鯓沙汕淹沒衝毀,居民信眾決定遷徙,再重建神廟。改擇於北門地區槺榔山建廟,該地據傳於風水學上稱為「虎穴」。

創建於明永曆15年(1661),明朝永曆十六年(1662年)在南鯤供奉李、池、吳、朱、范等五位王爺,又稱「五府王爺廟」,相傳他們是三百多年前乘坐王船來臺;佔地六萬坪的廟堂、前埕、主殿、花園都建造地相當可觀,在草木難存的濱海沿岸中,內部鯤園、虎苑、海山亭等庭院設施,裝潢華麗,外觀宏偉,是難得一見的景觀。是臺灣歷史最為悠久,也是規模最大的王爺總廟。 又因位於臺南市北門區鯤江村海邊的三角洲,形如大魚,故稱南鯤鯓。也是由兩座廟所組成,大廟代天府,祀奉五府千歲,小廟為萬善堂,祀奉萬善爺(囝仔仙)。


具保守統計,每年南鯤鯓廟的遊客量可達400萬人次以上,尤其每逢農曆4月26日及27日,為最熱鬧的王爺祭,信徒加上各地王爺廟進香團與乩童的參與,宛如全臺乩童大集合,場面十分熱鬧。

沿革

在整個南鯤鯓代天府的發展史上,依建廟過程劃分,可以分為三期
第一期:南鯤鯓草創期,自1662年起至1817年。
第二期:槺榔山開創期,自1817年起至1923年。
第三期:槺榔山擴建期,自1923年起迄今。

正門對聯

嘉慶二十五(1820)年,五府千歲北狩嘉義,進城途中與縣令相遇,雙方互不相讓,縣令因此大怒不准神轎入城。這時候大王李府千歲扶一名不識字的農夫為乩,指責縣令欺天罔極,恃才為傲。隨即只見農夫揮動鋤頭在地上寫說:「代天府,理陰陽,但願善遷惡改,一道修真消末劫;」要求縣令對應下聯。縣令大驚,無法作答。農夫於是繼續寫下:「巡狩間,分黑白,非因紙獻錢燒,百般貢媚免災殃。」縣令因此心誠悅服,下轎謝罪。後來,此對聯經過府城舉人羅秀惠修改,湖北荊門書法家姚濱書丹,刻於石柱,現存正門。

五府千歲的來歷

明朝末年的一個晚上,忽然海上飄來鐘鼓管弦的樂聲,漁民隔天發見一艘破舊的小船停在岸邊,載著李、池、吳、朱、范5位王爺及中軍府共六尊神像、一支神木和「代天巡狩」的旌旗,漁民先將神像安奉在草廟中祭拜,後來選定南鯤鯓的南邊蓋廟。泉州雕刻名師「媽福師」受五王託夢,隻身來臺雕刻五王金身及中軍府神像,就是現在所說的「開基正身」神像。康熙元年(西元1662年)完工,稱為「南鯤鯓廟」,成為開臺首廟,五府千歲因此被尊為「南鯤鯓王」。

囝仔公與五王爭地(傳說)

槺榔山一片荒塚,向來為「囝仔公」所佔領,囝仔公生前是一個牧童,死後葬在這裡,因得到靈氣而成神。囝仔公知道五王要在這裡建廟,馬上提出抗議,說:「這塊地是我生前所有,埋有銅針為證」。五王反駁說:「我們早在渡海來臺時,就已經看中此地,並埋有銅錢為記 」。雙方會同土地公相驗,結果:「銅針」插在「錢」孔之中,無法公斷。


雙方由爭吵轉為武鬥,囝仔公召集陰兵陰將和五王展開一場「神鬼大戰」。每到夜晚,刀槍相擊之聲遠及數里,連月不休,五王以三王爺為主將,大戰囝仔公的猛將「掃帚精」,雙方互有勝敗。
後來,赤山嚴佛祖知道這件事,就請天上聖母和保生大帝出面協調,雙方訂下契約:

一、五王代囝仔公建小廟。
二、大廟來進香,小廟必有敬。
三、有福同享,光大南鯤鯓香火。

地址

臺南市北門區鯤江976號

開放時間

早上6點到晚上9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