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

簡介

位於當時臺灣西南沿海的一鯤身沙洲上,現臨熱蘭遮城博物館旁,為荷蘭對中國、日本貿易之中途站及統治福爾摩沙全島之政治中心。
清康熙23年(1684),安平臺灣城逐改為軍裝局,做為單一功能的衙門使用,港口與行政中心的功能逐漸衰退。
清同治7年(1868),英國軍艦來犯,因城內軍火庫爆炸,城牆損毀。1895年後,日治時期為了建造安平海關宿舍,臺灣城殘蹟被夷為平地,真正的荷蘭時期遺跡,僅存古堡北側平臺下兩段當年內層半圓堡殘蹟,以古堡前方馬路邊原為外城城垣的磚牆,壁上古榕盤纏,無限滄桑,見證著三百年的臺江風雲。
古壁上可看見「鐵剪刀」的遺跡,又稱為「壁鎖」,是為穩固樑壁,預防脫離而設。早期整座城堡的城壁是以糖水和糯米汁搗合蠔殼灰、砂等,疊磚而成,並稱「三合土」,又因先民稱荷人為「紅毛番」,故紅毛番之三合土又稱「紅毛土」(臺語發音),技術精良,構築堅實而鞏固。

沿革

同治10年(西元1871年)軍火庫爆炸,城垣傾圮,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沈葆楨有鑑於淪為殘蹟的臺灣城軍事價值已失,遂大量拆除臺灣城磚石為興築二鯤鯓砲臺(今億載金城)所需建材,因地處沙洲,材料及運送都極為困難,急需磚石運至建砲臺,乃拆熱蘭遮城外牆(北面城牆),至此臺灣城僅餘斷垣殘壁。至清末日人領臺時已傾圮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