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廟

簡介

三山國王廟一座三進三祠的廟宇建築,坐東朝西,廟前有寬闊的廣場,兩側略有圍牆外,正面向廟埕開敞。正面通寬九開間,廟分三部分:中央祠宇三開間,屋脊及屋面皆稍高,兩側各倚三開間祠宇一座,屋脊及屋面較中央低,所以以整體來看三座祠宇彷彿緊鄰在一起。
大木以抬樑式為主,主要特徵為垂直與水平的結構力感。閩南建築中的弧形月樑多被透雕的隨材取代,正面入口花崗石門框,屋面用黑瓦,瓦縫並用青灰做成類似筒瓦的瓦隴,前殿正面隴身並可見塑成如芹菜莖的灰梗縱紋,即仰瓦灰梗。

沿革

三山國王廟建於西元1742年。
西元 1772由潮州人士增建韓文公祠。而在興建韓文公祠之前,廟的左側「聖母祠」已興建。
西元1776年時整修,並將韓文公祠改建成與主廟相連的兩進式廟宇。
西元1784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修,就成了現在三山國王廟的樣貌。
日治時期時,總督府在此設置「臺南師範學校」。後來西元1918年,因該校擴編改制成「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設立臺南分校」,所以遷移赤崁樓。之後廟產還遭到盜賣,韓文公祠與天后聖母祠淪為肥料倉庫,後殿則變成線香製造及木工廠。
民國之後,廟產因收歸國有而缺乏管理,直到西元1964年申請宗教團體登記後,該廟才由臺南市潮汕同鄉會管理,西元1974年才又成立了廟宇管理委員會。而因這段期間廟宇外貌殘破,遂於五十八年(1969年)進行整修,之後廟方、信眾又進行數次維修。而在八十三年(1994年)時,由政府出資進行大規模維修,工程從該年4月20日持續到八十五年(1996年)11月26日方告竣工,而成今貌。

室內

室內保持粵系的精神而無該系的浮華。正殿的主要構架可見保存完整的包巾彩繪,瓜柱則著以墨線山水人物圖案,其他空間的構件多按原形施彩;連繫柱樑結構束材則用透雕,在施加彩繪。屋脊堵以灰泥為底,泥塑為體,凸面黏貼色磁碗片,利用曲度,擬花鳥人物。瓷片的色彩以鮮豔的原色為主,包括、紅、粉紅、褐、黃、藍、綠、白等,依題材的部位不同,用色互有差異。

地址

臺南市西門路三段1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