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孔子廟

介紹

創建於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一說明永曆二十年(1666年)。鄭經在位時的輔政者陳永華倡建「先師聖廟」,奠定臺灣文化史上漢學儒學風氣基礎。
孔廟採「左學右廟」,「左學」以明倫堂為主體、大成坊、文昌閣、拌宮石坊;「右廟」以大成殿為主體,大門的南側,為大成門。大成門左側為名宦祠與鄉賢祠,右側為孝子祠與節孝祠,其餘為東西廡、禮器庫與樂器庫、以成書院與典籍庫、崇聖祠、禮門義路、泮池。三百多年經歷興革滄桑共計三十六次大小修葺記錄,現今看到的大多是民國六年(1917年)重修後的風貌,大體上仍維持清代的風格,其規模宏偉,佔地面積九千餘平方公尺,是臺灣第一座孔廟,為臺灣第一史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臺灣進入清領時期,周昌(巡道)蔣毓英(知府)修繕已有些微損毀的先師聖廟,並易名為「先師廟」。次年設「臺灣府儒學」於此,有「全臺首學」美稱,等於現在的「清領時期的臺灣大學」。
孔廟中,有三處以「大成」為命名。大成的典故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也」。意即孔子整理三代至周公的學問並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所以是集大成的學者,也因而以大成為建築命名最能彰顯孔子廟之特質。

 

泮宮石坊

參觀孔廟,應先由泮宮坊大門進入,其設置的意義是若要了解孔子之道,必先進入學校讀書方能理解孔子所崇尚提倡之道。泮宮坊是民國68年增建完成的,使其建制更為完善,符合「左學右廟」的原則。

 

泮池

孔廟大成門前的中軸線上為一座半圓形的水池,古稱「泮宮之池」,象徵孔廟與學校相結合的概念。以「泮」為名典故出自《詩經.泮水篇》:「思樂泮水,薄採其芹」因此臺南孔廟在與庭院相接之牆上嵌有一塊「思樂泮水」石碑。古時,參與應試的生員(秀才)必須至孔子廟參拜孔子,然後出檽星門到泮池繞一圈,並折採水芹插戴在帽上,以示文采奕奕,並稱為「遊泮」。

康熙的下馬碑

東大成坊左側的紅牆嵌有一石碑,臺灣知府陳璸於康熙廿六年(1687年)奉旨設立。上面以漢文與滿書寫:「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此碑視同聖旨,要全民遵守以示對萬世師表的尊崇。

大成坊

東大成坊為孔廟主要出入口,其名得自「大成至聖先師」的尊崇,位於「巽方」東南方則是禮制與風水的考量,高懸「全臺首學」頗富盛名。西大成坊在清領時期為「海東書院」與孔廟的臺灣府學之間的通路,當時書院有四十八間廂房 頗具規模,現為忠義國小禮堂。

禮門義路

東西大成坊之間的第二道門坊,早期有圍牆,傾倒後未再整建,僅保留門坊,東向作「禮門」,西向作「義路」。古時,要進入孔廟得從「禮門」進,離開時再從「義路」出,提醒讀書人要「入則學禮,出則行義」。

大成門

進入孔廟主體群的大門。每組門扇都採門釘裝飾,共一○八顆。由於九是陽數之極,而其十二倍一○八更是禮制之最大者,用於孔廟,意義自然非凡。一般的廟宇門扇以畫門神為主,門釘只用於受封王後的神祇,孔廟於大門使用門釘,彰顯孔子地位之意。

大成殿

大成殿為孔廟建築群中最高級、尊貴的建築體,稱之「大成」乃是孟子曾讚譽孔子「思想集大成矣」。前有露臺稱為「丹墀」,往前有石雕「陛階」有一正龍面目前視,四隻龍爪分別抓著琴棋書畫,代表多才多藝。陛階左右設有石階 三階分別象徵「天地人」。

東西廡

大成殿前左右廂房,配祀先儒先賢。東廡中有先賢四十一位先儒三十九位,其中包括董仲舒、韓愈、范仲淹、周敦頤、邵雍、文天祥、顧炎武、王守仁……等。西廡中有先賢四十位先儒三十八位,其中包括公孫酉、左丘明、諸葛亮、孔安國、鄭玄、司馬光、歐陽脩、程頤、張載……等。

入德之門

入德之門為清朝時期府學的校門,橫額分別寫著入德之門、聖域、賢關。府學生員經過仰視之,透過空間的暗示,儒學得從品德陶冶開始,進而講究希聖希賢。

明倫堂

明倫堂即是清代府學中的教室,「明倫」語出《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所以,昔日此明倫堂功能為;「飲射於此,讀法於此,賓賢能、習禮儀於此」。即今日校長室兼教職員辦公室。


文昌閣

文昌閣位於明倫堂的左後方。一樓為方形,二樓為圓形,三樓為八角,也是康熙到嘉慶年間清領時期的臺灣101。二樓供奉文昌帝君,三樓則是供奉魁星,因此又稱「魁星樓」創建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由陳璸依福州府「奎光閣」體式所建,為孔廟建築群中唯一樓塔建築。

建築

孔廟的牆,為什麼是紅色?
魯國是周公的封地,是唯一可用天子禮樂祭祀天地的諸侯國,「周禮盡在魯」。當時冠服宮殿均是以紅色代表著高貴,等級制度也反應到建築,因為,孔子是周朝人,也是立有「周公廟」的魯國人,所以魯哀公在曲阜闕里為孔子立廟時,自然就採用了周朝最高貴的赤紅色。
兩千多年,後人一直延續下來,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孔廟的牆色。之後,各朝各代另外尊祀其他神祉的寺廟,像武廟、媽祖廟等等,也沿用孔廟的赤紅色。


大成殿屋簷下懸掛的「鐸」,喻意天將以夫子為鐸,振民警世。

鴟鶚

本為凶惡之鳥,但因受孔子感化而馴良,後人因紀念此事而將原有一般廟宇中常見之仙人走獸代之以鴟梟,其典故是來自於《詩經》中之「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椹,懷我好音」。象徵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

螭首

在大成殿臺基的四個角落有用來排水的「散水螭首」,也有人說是「鰲頭」,取獨佔鰲頭之意,另外也有人認為它是龍九子當中生性好水的蚣(虫夏)。

通天筒

通天筒又名藏經筒或藏書筒,為孔子廟建築專有之裝飾,樹立於大成殿正脊兩側。稱「通天筒」相傳是南宋朱熹修建孔廟時,認為只有孔子思想方能上通天意,故設之;稱「藏經筒」則為泰始皇焚書坑儒時,為保護經書而設。

歷代皇帝元首所賜之匾,有康熙「萬世師表」、雍正「生民未有」、乾隆「與天地參」、嘉慶「聖集大成」、道光「聖協時中」、咸豐「德齊幬載」、同治「聖神天縱」與光緒「斯文在玆」,這些匾與中國大陸之孔廟是一樣的。戰後總統頒賜的則有蔣中正的「有教無類」、蔣經國的「道貫古今」、嚴家淦的「萬世師表」、李登輝的「德配天地」,及陳水扁的「中和位育」與馬英九的「聖德化育」。

地址

臺南市南門路2號

開放時間

大成殿:上午8點30分至下午17時30 分。
以成書院:上午9點至12點下午14點至17點(每週一不開放)。
文昌閣:每周六日上午9點至12點下午1點30分至17點30分。
臺南孔廟專線:(06)228-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