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妃廟

簡介

五妃廟,坐西南朝東北,是一座單進兩護龍式的建築,民國66年修建。單開問的正殿內,供奉著五妃神像,神像後的背牆上,鑲著「寧靖王從死五妃墓」碑,殿用硬山式的燕尾翹脊屋頂。
明末寧靖王朱術桂從死之姬妾袁氏、王氏和秀姑、梅姐、何姐等五人合葬之處迄今有三百餘年。五妃廟原稱五烈墓,時人追思景仰,將其葬於魁斗山,不封不樹,至清康熙末年,後人敬其忠義,尊稱五妃。
廟右有小祠,碑銘「義靈君之佳瑩」,為義靈君墓,系當年殉死二侍宦埋骨之處。乃後人有感於兩位太監地位低微,卻能如此忠烈,乃旁葬於五妃墓右側以崇祀忠魂義靈,祠雖渺小,含意深遠

五妃墓址原稱為魁斗山,因為魁桂音近,所以許多詩人皆取諧音而稱為桂子山,而且過去附近到處是一片荒蕪,蔓草雜生,罕有人跡,因此也被稱之為「鬼仔山」。

沿革

乾隆十六年,臺灣知縣魯鼎梅重修,時稱五妃墓。
光緒四年,府城吳昌記發起重修,稱五妃娘廟,形成前廟後墓的格局。
昭和二年,日本愛國婦人會臺南州部長日人室人愛枝提倡修復,同年七月竣工,臺南州知事喜多孝治撰「五妃之碑」於廟前,遂以五妃廟著稱。

歷史

在1683年施琅征臺,鄭軍失利,鄭克塽投降。愛國的寧靖王義不可辱,決定殉死,但不忍一直朝夕陪伴他的五妃和自己同死,懇切地與她們說出訣別之言:「我流亡海外,本翼望保有餘年,今日大勢已去,萬般皆休,當自縊見先王於地下,您們還非常年輕,各自去出家或者改嫁各奔前程吧」。五位姬妾卻深明大義的對寧靖王哭泣著說:「王既能全節,妾等寧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既死」。於是懇求寧靖王與她們長帛,在冠笄披服,盛和整裝後,相繼自縊於中堂。
寧靖王將五妃之靈柩安葬於南門城外魁斗山後(今五妃廟址)。辭別故舊及鄭克塽之後,由投環而死,侍宦也跟著從死在側。

門神

五妃廟的門神彩繪圖案是臺灣地區僅有的特色,王妃歿而為神,以后妃的地位,彩繪以太監、宮女為題材,手奉牡丹、鼎爐,喻多福多壽與多子。宮女手奉壺、桃和石榴,喻獻花獻香與富貴薪傳。
左、右廂房門聯節錄自清末名宦唐景崧的詩句:「秀姑合伴王袁死,兩婢荷梅死更奇;海上鵑啼悲玉帶,塚中魚貫葬瓊枝;法華寺畔尋詩碣,魁斗山前弔冷祠;竹滬遙遙埋白骨,城南風雨走靈旗。」正殿門內楹聯係昭和二年(1927)十月許廷光敬立對聯「王盡丹心妃盡節,地留青塚史留芳」。正殿內供奉五妃神像,「貞靈咸著」匾額高懸.對聯「血化一元鳥哀啼帝魂.香流五桂花是女貞節」臺南市南社第三任社長趙雲石所題。這些頌詞是歌頌五妃德馨,見證三百餘年來人民敬重其節烈的香火從未間斷。

五妃之碑

昭和二年(1927)日本人室人愛枝倡修,同年七月竣工,臺南州知事喜多孝治撰五妃之碑於此,文藻優美,詞意深遠,為現存不可多見日本時代之石碑。

住址

臺南市中西區五妃街201號

開放時間

8:30 至 21:30

連絡電話

(06)214-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