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茵菸田道古今

菸草因有危害人體物質且有成癮性,現在多採抑制或禁絕的角度來看待,然而菸草其實最早用於藥用,甚至可為天然農用殺蟲劑。
台灣的菸業最早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派員前往菲律賓、福建等地,傳回不同種菸草回。日本時期,台灣引進日本種菸草,但成果不佳;之後又引入黃色種菸草,成為台灣菸業的一個里程碑,並實施菸葉專賣制度,讓政府賺進大把金錢。進入國民政府時期後,改「專賣」為「公賣」,專賣制度仍持續實施。此時,黃色種菸草仍佔台灣菸草大多數,更因產量和品質提高,被稱為台灣種植菸草的「黃金時代」。說到台灣本地的菸田,可分為四大菸區:台中、嘉義、屏東、花蓮,除了基隆、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外均有種植。民國81年以後,台灣產菸的市占率不斷下滑,公賣局的「瘦身計畫」使臺灣菸葉種植面積大量縮減。民國91年改為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TTL)的公賣局,不再提供菸農全套的補助,加上種菸面積縮小,種菸成本的提高,壓低了菸葉利潤,許多菸農紛紛放棄了菸草種植。當種菸失去吸引力,菸農人數減少後,農村勞動人口的外移更是雪上加霜,種種不利因素讓菸業成為了夕陽產業。
但從認識菸葉不論是品種改良、為生存而轉變的過程中看見了每個人為家鄉這塊土地美好的未來奮鬥、努力的身影,也體現了永不止息的台灣精神。                                                                                                                                                 (摘要編撰:搶救小組王詩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