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士談今昔
雖然我們素昧平生,可是老人家們準備了豐盛的零食、餅乾、汽水、糖果來招待我們,實在讓我們賓至如歸,也感受到鄉下濃濃的人情味。
在採訪過程中,除了學慶以外,我們是比較害羞的,但是老人家們很有耐心的聽我們問問題,並且淘淘不絕的從古到今講菸業以前的故事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實在讓我們受益斐淺。
從地方人士的訪談中,我發現其實雖然菸製作成香菸是有害人體的,但是其實也有很多發展的可能性,例如可以讓魚暫時昏迷,其實就是很好的思考,也許捕魚時可以投藥,就不用那麼多的化學或電魚了。
另外,以前芬園菸業如此興盛,但現在只剩這些老人家們在撐場面,未免太說不過去了,所以如果以後有機會,想再往更高層級來訪問踏察,也許能夠喚起對這個區域菸田的重視與菸產業相關的保存與文化推展,期待我們所訪問的這群最後的菸農,能夠成為歷史傳承與活化的新扉頁的老行家,由下一代來記憶、保存與活化。
人物大名 |
人物大頭照 |
人物年齡 |
人物訪談精要 |
林冰乾 |
|
71歲 |
以前種菸是蠻有保障的,現在雖然不確定,但是能做就加減做,再做多久也不確定,每一次都當最後一次在做。 |
林鄧阿瑞 |
|
70歲 |
從嫁來就幫忙農事,以前種的人多,資源也多,很多都是政府給的資源,現在很多成本都要自己吸收,其實利潤不高。 |
林冰建 |
|
68歲 |
我們種菸在這地區現在還算是大戶,如果我們不種了,恐怕這裡的菸業也正式走入歷史了。現在比起以前可真是差很多。 |
鄧萬文 |
|
69歲 |
以前種菸的收入是蠻不錯的,現在都沒人要種了,政府也不鼓勵,所以慢慢菸田面積就愈來愈少了,以後要種什麼也不知道。你們能對菸業發展有興趣,真得不錯,就算消失了,我們菸農最後的身影也至少有保存在歷史之中。年輕人多學些總是好的。
|
菸葉的前世今生與未來發展 ( 1040821 ):
訪問人物:林冰建、林冰乾、林鄧阿端、鄧萬文
參訪人員:李育如老師、林學慶、王詩奇、周沂臻
訪談內容整理及編輯:林學慶、周沂臻
(圖片來源:搶救小組攝影組)
訪問內容:
Q1. 請問過去(公賣局時期)與現今(TTL菸酒公司時期)的種植狀況?
A1. 早期的菸農是「公務農」,意即為國家種植菸草,種植面積由菸農所購買的「許可證」決定,是一種「保障種植面積」的模式。現在則是採「一年期契作」,一年收成之後的種植面積將是由菸酒公司決定,與公賣局的制度不同。另外,在種菸的巔峰時期,光是台中菸區的彰化縣芬園鄉便有大約120甲的種植面積,不過在民國82年大規模收回菸葉許可的種植面積。隨著農村勞動人口嚴重老化、工資提高、補助減少、再加上鄰近大都市導致年輕世代不願回鄉村務農等種種不利因素,中部的菸業迅速沒落。近幾年的統計,整個芬園鄉只剩下7戶菸農及約莫8甲多的菸田。
Q2. 公賣局與菸酒公司對於菸農的態度與補助有何不同?
A2. 公賣局時期的補助有以下幾項:災害補助、乾燥室補助(燒毀)、菸葉農藥補助、菸葉肥料補助、燃油免稅。災害補助以自然災害為主,由公賣局人員評估災損狀況後向菸農宣布,通常會減少繳菸重量來彌補菸農的損失。若是乾燥室不幸在操作的過程中慘遭祝融,公賣局也會給予補助。菸葉的農藥及肥料也列在補助的範圍,菸葉的專用肥料(36號)的補助是每分地89.3公斤。公賣局改制為菸酒公司後,各式補助所剩無幾,使種菸成本提高,進一步降低小菸農繼續種菸的意願。
Q3. 民營化之後的菸酒公司對菸農收入的衝擊?(補充)
A3. 最直接的影響除了補助減少之外,菸葉的採購價格訂定方式也有了變化。早期是公賣局代表和菸農代表共同協商,當時菸葉的收購價個取決於當年期的成本,並再加上雙方皆可接受的利潤。現在則是「限制性議價」,是以比價招標的方式訂定本年期的收購價格。這對菸農收入的影響也不小。另外,公賣局時代是規定一分地種植的菸業數量,甚至會派員至田間清查農家是否有種植私菸,讓菸農得以上繳規定的斤兩;現在則是規定每分地的收購重量是250公斤,多餘的不收,自行處理。
Q4. 請問您認為菸業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A4. 最主要的當然就是勞動人口嚴重老化,現在3個菸農的歲數總和大約都是200歲以上,幾乎沒有年輕的新血加入,導致採收期常常面臨人手缺乏的問題。又因為菸農人數銳減,換工的工作模式日漸式微,改以發放工資的方式雇用採收人員。隨著工資提高,菸農的採收成本日漸高漲(一批菸葉12人,一日工資14000元)。再來,政府持續收回許可種植面積,菸農最後可能會面臨無菸可種的情形。還有,目前菸草的種植重心向南移動,以嘉義菸區、屏東菸區為主,台中菸區的許可種植面積在未來可能會被大幅縮減,往南部地區轉移。
Q5. 請問菸葉除了製作香菸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用途?如果有,為何至今尚未普及?
A5. 有的。菸葉能作為除蟲劑使用,農人也會將不要的菸草撒在菜圃驅蟲、對於福壽螺的防治有相當的功用、可以暫時迷昏魚類,也曾有應用在農用肥料及農藥等用途,不過最後皆無疾而終。另外,曬乾的菸桿可以作為薪材燃燒,是早期菸農的生活助手,現今都留在田裡作為一期稻作的肥料。我認為原因應該是政府要杜絕私菸在市面上流通,若是開放大量民間廠商收購菸葉,可能就會有私菸業者混雜其中。私菸最大的問題是內容物,因為不肖業者可能會加入毒品的成癮物質,影響國人健康。當然,也可能是政府單位並不在重視菸業的發展,因此消極以對。
Q6. 政府單位在不斷收回菸葉許可種植面積後,所提供的輔導為何?您認為政府的後續輔導能說服大部分的菸農放棄種菸嗎?
A6. 政府沒有強制收回所有的許可種植面積,但是一定會慢慢削減,所以會有部分農戶乾脆放棄所有的許可種植面積,畢竟種植面積小,成本就會提高。政府所提供的輔導其實就是「轉作」,協助農戶購置機器設備、提供技術等。同時,政府會向農戶買回許可並給予輔導轉作金,可是那筆錢要等到農戶完成轉作並購置所有設備之後才會發放給該農戶。而且,轉作之後的收成與菸葉相比仍遜色不少,因此,選擇接受政府輔導的農戶並不多。(補充:輔導轉作金是由香菸的健康捐中支應。)
Q7:未來的展望(出路)是什麼呢?
A7:這主要和政府的政策有關,因為政府限制只有持有民國85年烤菸證的菸農可以繼續種植,這個政策限制其他沒有許可證的農夫投入菸草種植的行業,而本身具有許可證的菸農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凋零,只能說菸葉的前途像是夕陽吧,一個暫時還不會落下的夕陽。我們應該是種菸直到不能再做為止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