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與變遷

台灣菸業的基本發展,主要奠基於清代,盛於日本時期,自明治38年(1905)開始,菸草的生產、加工和行銷皆被納入台灣總督府專賣局管理。隔年,專賣菸葉辦理的第一年,全台菸田156甲,產量28萬斤。菸草耕作自日治時期便是保障性契作,並延續到國民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專賣局改制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不過仍延續日治時期的各式組織。菸草的種植在民國58年達到最高峰,約11951公頃,由於庫存壓力大,公賣局從82-83年期透過1公頃60萬元收回許可面積,這是台灣菸業第一次大規模的瘦身計畫。民國85年種菸面積縮減至4165公頃,公賣制度最後一年辦理收購是在90-91年期,民國91年公賣制度走入歷史。洋菸開放進口後,改進社與公賣局每年都要為「種菸」再拔河一次,即使改組為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還是要面對這個問題。民國92-93年期改採限制性議價採購,於8月完成比價招標,種植面積約2196.1公頃。

根據與當地菸葉的發展與沒落,可由菸農林鄧阿端女士與林冰乾先生的口述歷史訪問中一窺究竟,以下是訪問摘要:

        

                                                                                                                                                                           (圖片來源:搶救小組攝影組)

『菸草是秋、冬季作物,一開始只算是輔助性質的作物,後來發現它的利潤很高,便開始增加種植面積,成為收入的主要來源。在菸酒公賣局時期, 那時候有成立改進社,協助農民種植菸草,提高品質並建議如何改進種植方法。
在公賣局的時代種植菸草,許可證是重要的依據。許可證是公賣局核發的,必須上繳規定的菸葉重量,許可證若只有1甲地,最多就只能種1甲地的菸葉,但可以租給別人,不過需要上繳1甲地的菸葉量。許可證的種植範圍可以向公賣局購買擴大,隔年審查後繼續核發。最後1年核發是在民國85年,爾後不在核發許可證。許可證也可以用來借貸用,農會是許可證借貸的單位。菸葉田會插許可證,公賣局人員會不定時清查農田裡的菸葉數量,防止種私菸。
我們對於公賣局的印象是正面的,非常照顧菸農。那時稻子不好種,常常賠錢,都仰賴秋、冬季的菸葉收入。公賣局提供肥料,補助農藥,降低生產成本,再加上遇到災害時還有災害補助,因此菸業是屬於高經濟價值的作物。由於公賣局與公賣體系的關係,菸農其實也是公務農,必須遵守相關規定,尤其要特別注意不能種私菸,規定是1300株/分。
後來,公賣局改為民營化的台灣菸酒公司(TTL)後,菸農受到的照顧便減少了。只剩下肥料補助,種植範圍漸漸被壓縮。
現在菸葉愈種愈少,或許明年就沒得種了也說不定,每年都要拜拜祈求明年還有菸葉可以種。而這項重要消息通常都要等到繳菸時才會公布。所以,我們不知道未來會如何,反正,能做一冬就做一冬,做到不能做為止。』

                                                                                                                                                                    【訪問內容逐字稿及照片連結】

反觀現今因進口菸的競爭,政府逐步收回以前分配的菸葉種植面積。在公賣局改制前便向菸農買回近二分之一的耕種面積。民營化的台灣菸酒公司只提供一些些的肥料補助,買菸的單位也不再是公賣局,而是其他私人廠商。對於菸農而言,感受以往的繁盛與現今的困境,其中滄桑令人特別感概。在這三不管地帶、地方政府目前亦無特別規劃的邊隅菸田,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改變呢?

                                                                                   訪問者種植面積改變(1甲=10分)

時間

自有

總計

總計增減

開始種(50年代)

5.5分

共用1.1甲(未分家)

0

60年代

1甲

共用2甲(未分家)

+5分

全盛時期(70-80年代)

4甲以上

4甲以上(含承租)

+3甲

鼓勵廢耕

1.1甲

1.1甲

-3甲

現今(104-105年期)

7分

1.1甲(含承租)

0

                                                                                                         (製表:搶救小組編輯組林學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