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高屏溪水資源館

實察地點:高屏溪水資源館

地理座標:N22° 41′ 23.1″ E120° 26′ 14.1″

2009/1/25 陳思妤
擷取自Google Earth(點圖放大)

實察現場

高屏溪水資源館位於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高屏溪攔河堰管理中心內,到達後首先我們在水資源館二樓聽簡報和觀賞簡介影片,接著到管理中心頂樓,眺望大樹攔河堰的八座橡皮壩,比起1月1日的實察,這次因為站在高處,看得更清楚。解說人員告訴我們:大樹攔河堰的橡皮壩全長286米,以活動、充氣式來調控水位。攔河堰以14座閘門控制水位,引水時關閉閘門或起立橡皮壩來抬高水位。洪水來時,打開閘門排洪;當非洪期時,將會關閉閘門提高水位。

接下來我們參觀大樹攔河堰水資源館,水資源館展示許多關於水資源的資料。從館中的資料得知:

  • 高雄水利設施早在荷蘭佔據台灣時,就已經有了簡陋的灌溉以及防洪水的水利工事。當時水壩叫做「草埤」,主要是水流較緩的泥質河床上,設置竹樁、土石填置。先民初期沒有動力的水利設施,必須以自然的方式引水灌溉,以及用簡單的土石圍堵方式保護開耕的田地,再考慮地形以配合水往低處流的水性,完成引水功能的灌溉。再經過日人的統治,開始大規模開發水圳,建立公共埤圳,振興水利事業。
  • 早期只能利用天氣的好壞來決定農作物的發展好壞,俗稱「看天田」。後來開鑿圳路渠道,「自然流」從有水的地方引水來灌溉渠田。之後隨文明的發展,以簡單機械和人工動力興建龍骨車,藉著轉動從水源充沛的地方引水灌溉。高屏溪的洪水枯量變化差距極為懸殊,因此古時候的堰堤多為臨時建築物,近年來多使用鋼筋混凝土的方式,或是以橡皮壩做成活動堰。
  • 南化水庫主要由高屏溪的支流旗山溪於豐水期時引水,透過聯通管方式,經壓力管路輸水、內門減壓池減壓、聯通管路監控中樞-「大樹監控中心」,之後再流進自來水公司。(路線為:台南縣南化鄉→高雄縣內門鄉、旗山鎮→高雄縣大池鄉坪頂進水廠)此方式是在枯水期使用,儲蓄調配的功能是其一大重點,減少地下水的抽取,提供水庫供水效能極大。
  • 自來水的處理程序為:

「取水」-水源地以抽水機將原水抽到導水渠道中
 ↓
「導水」-原水由水源地送到進水廠
 ↓
「淨水」-原水盡到淨水場,經過混合、膠凝、沉澱、過濾、消毒等進水程序以去除雜質和病菌
 ↓
「送水」-經過淨水程序和消毒之後,適合飲用的水以管線配送到民眾家中,就變成民生用水-自來水

  • 因為南部地區水源豐枯極為懸殊,聯通管在聯合運用佔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調蓄調配供應大高雄缺水時期的需求,和澄清湖以及其他地區的淨水廠設施相互配合,可有效改善大高雄地區飲用水等問題。

高屏溪水資源館
(2009/1/20陳思妤攝)

大樹攔河堰
(2009/1/20陳思妤攝)

與解說人員合影
(2009/1/20黃怡敏老師攝)

水資源館內參觀情形
(2009/1/20吳春芳攝)

實察心得

雖然水資源在地球上佔了70%,但其中真正可以使用的淡水卻只佔約1%。而台灣的降雨季節不平均,更使水資源顯的珍貴。以前我們都不知道原來平常使用的水,是需要經過這麼多程序的把關,還有這麼多人的努力和用心,才能變成我們平時使用的自來水。透過這次的實察,我想我們更應該要節約用水,例如:使用兩段式沖水馬桶、洗澡時用淋浴的方式、不要泡澡。相信透過這些小動作,發生水荒的次數才會減少,水資源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利用!

 

撰文者:吳春芳、陳思妤

田野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