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座標:N22° 39′ 09.4”E120° 25′ 32.2”
我們在抵達曹公新圳三孔制水門的時候,發現在陸地上居然有類似測量水庫高度的刻度,經老師解說才得知,原來此處早先是河水經過之處,河水帶來大量泥砂,而逐漸堆積成為陸地。曹公新圳三孔制水門的名稱由來,是因為總共有三個水閘門。如圖一中類似三角狀的石塊(圖二手指處),在當時是為了減少水的衝擊力而設計的。
曹公新圳動工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完成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俗稱「三孔涵」,在舊圳上游三百公尺處,曹公新圳三孔制水門和曹公舊圳五孔制水門相同,乃為灌溉農田而興建,也都因新建抽水站取水而荒廢多時。可惜未能與舊圳圳頭列為歷史建築。如今此地已經由高雄農田水利會處理廢地出售,上方興建工廠,此圳頭制水門已成為工廠後方圍牆的一部分,三道鋼筋水泥閘門清晰可辨,橫架水泥平面刻「新圳制水門」,字跡為日治時期所留。
在這次的實察中,我們得知先民是如何取水灌溉農田,也對水圳的便利性、重要性更為了解。隨著日益月新的科技,雖然三孔制水門已經派不上用場,但卻可幫助我們了解歷史環節,可惜此處未能被列為歷史建築妥善保存!
撰文者:林郁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