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座標:N22° 38′ 58.2”E120° 25′ 35.9”
曹公圳進水口設有五孔制水門,俗稱「五孔涵」。五孔制水門外面有五座螺旋鐵軸心操作升降的閘門,乃日治時期增設的。我們來到曹公舊圳五孔制水門時,看到水門的木板已經腐朽,橫架水泥平面有刻字「舊圳制水門」。圳口五孔涵洞用紅磚砌成拱圈,成為五條水道。水道入口兩側各有船首造型的紅磚疊砌護墩平台,平台高出水面,水門平台上的尖端部份有減緩水流衝力的作用,此平台也是人工操控涵洞啟閉的作業平台,人可站在上面搬運石塊或磚塊來開啟水門。
五孔制水門的作用是調節水量和分散水的壓力。要關閉時,把它用石塊或磚塊填起來,讓水不會跑過去,水的壓力就會減輕,而每一個水門只分擔20%;要開啟時,把一個一個水門的石塊搬上去,讓五個水門開著,水就會大量流到灌溉平原。古時候的人用大腦和人力,搬石塊來控制五孔水門,操作水門的水流量進出或是停止。
曹公舊圳五孔制水門景觀 (2009/01/01 林郁倫攝) |
鄭溫乾老師講解 (2009/01/01 招家文老師攝) |
水泥平面上的刻字「曹公圳」 (2009/01/01 招家文老師攝) |
水門平台上的尖端部份 (2009/01/01 招家文老師攝) |
經過實地的訪察後,我們了解到制水門的重要性。這些已經廢棄的水門,以前可是灌溉水源的一大功臣呢!制水門的設計,讓引水容易多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達,這些水門現在已失去功用,但還是值得我們去了解它。透過鄭溫乾老師的講解,讓我們更了解古時候的人如何操作水門、如何引進水源來灌溉, 了解了制水門的功用與意義,也讓我們更懂得飲水思源!
撰文者:侯咨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