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題研究資訊
 二、研究計畫總攬
 三、研究計畫要素
 四、專題研究日誌
 五、小組成員簡介


 一、伊斯蘭文化傳播
 二、伊斯蘭創教先知
 三、天啟經典古蘭經
 四、宗教聖殿清真寺
 五、穆斯林一生課業


 一、穆斯林飲食文化
 二、阿拉伯民俗文學
 三、伊斯蘭節日節慶
 四、伊斯蘭藝術裝飾
 五、伊斯蘭音樂饗宴


 一、專訪馬孝棋教長
 二、伊斯蘭傳統家庭


 一、學生問卷解析
 

 二、研究計畫總攬
 

1.

參與競賽類別:地方社團族群

2.

地方社區描述:

根據文獻記載,臺灣早在清領初期便已有穆斯林活動的記載,而最早建有清真寺的地方也就位於鹿港,然而隨著漢化的過程,至今也已消逝在人群之中。

直到民國三十六年,南京中國回教協會為發展臺灣回教事務,於是請常子春、王靜齋、鄭厚仁等三人到臺灣準備宣揚伊斯蘭教,並在臺北市麗水街十七巷二號,建立當時第一座清真寺(今已不存在)。

而後民國三十八年政府播遷來臺,當時大陸回民隨政府而來達數萬人,其中多為軍、公、教人員,隨著人數的增加與穆斯林的遷移,而今分別在臺北(二座)、桃園、臺中、臺南、高雄,建有六座清真寺,供穆斯林禮拜,目前臺灣穆斯林的人數則約有六萬人。

其中臺北清真寺位於新生南路上,距離本校並不遠,幾次校外教學的接觸後發現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對於伊斯蘭文明,始終帶著一種奇異地眼光在看待,因此希望藉由探訪臺北清真寺,從而延伸發掘穆斯林的文化與生活,揭開伊斯蘭古文明神秘的面紗,讓臺灣的孩子與大人們都能對於伊斯蘭文化有正確的認知,進而能夠尊重與包容不同文化。
 

3.

專題研究計劃:

『伊斯蘭教』一個在全世界擁有十三億人口信仰的宗教,我們對於他的認知始終來自於傳播媒體,而其中所傳達的負面印象,也加深了文化的隔閡,神秘的宗教信仰儀式、婦女地位低落、特殊飲食文化,這些認知是否代表我們真正瞭解其文化內涵?如果世界是個地球村,那我們又該如何正確的對待,這些不同文化的世界公民?

基於對多元文化的探索,認識不同文化與族群的生活方式,本研究將透過實地踏查、人物專訪、資料蒐集、問卷調查並深入家庭拜訪,藉由不同面向來的發掘,而能夠進一步正確的瞭解穆斯林的生活與文化。
 

4.

網際網路環境:

學校所用的電腦屬於P4主機,而網路也是光纖的速度,因此我們常利用課餘時間上網查詢伊斯蘭的資料,而心得報告及調查訪問的資料也都是藉由學校的電腦完成。

在這次的探訪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加真實的呈現穆斯林日常的生活與信仰儀式,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也使用了一些數位器材,比如錄音筆、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不過後續的資料整理也花費了好多的時間,要特別感謝老師的指導,藉由這次的活動我們也讓我們的數位技術增進不少。
 

5.

克服困境歷程:

在這為期半年的踏查活動過程中,為了要能夠瞭解穆斯林的生活與文化,所以老師一開始就要我們上臺北市教育局線上資料庫的網站查詢關於伊斯蘭的資料(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我們也分工到圖書館借了一些專書,但是這些資料實在是太難懂了,因此我們都讀得很辛苦,並且和老師一同討論寫出研究發展的大綱及有待釐清的疑惑。

後來我們與臺北清真寺前教長(馬孝棋先生)聯絡,他也非常的熱心接待我們,更重要的是透過他耐心與反覆的講解,我們對於伊斯蘭的文化終於有了整體的概念與正確的認識。

然而在每次活動結束後整理訪查資料時,有時怕無法完整的表達正確的內容而有失尊敬,因此也再次麻煩馬先生幫忙審核資料,往返間我們也發覺穆斯林對自身文化的虔誠,真的讓人很感動。
 

6.

心情日誌隨寫:

從第一次參觀臺北清真寺、品嘗伊斯蘭美食,到後來的參觀世界宗教博物館、家庭訪問,每一次的參訪活動,對我們來說都是難能可貴的經驗,我們也非常珍惜每次的踏查活動。

在參加「網界博覽會」的過程中,我們也學會了不少的東西,除知道了許多關於穆斯林的生活與文化外,也了解到對別人要尊重,不論那個人和你是什麼關係、和你有什麼地方不同,你都必須對他(她)保持著尊重的心態。「尊重」在人與人之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懂得尊重他人,他人也不會尊重你,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也要先怎麼對待別人。

對於和你不同宗教的人,你會怎麼做呢?是口出不屑的挑釁人家,還是嘻皮笑臉的嘲笑人家呢?這些都是不對的行為,我們應該以謙虛的態度和對方交流,「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說不定你會發現其實對方是很好相處的人呢!所以我們不能以單方面來評論一個人的好壞。就如同你走在路上,看到一個長的很醜的人,你認為這個人是壞人,說不定其實這個人是個大善人的意思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