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的人口愈來愈多,居民由福佑宮後面的重建街、清水街開始擴及到今天的清文里、長庚里、鄧公里、民安里、永吉里和草東里一帶,形成了『滬尾莊』的村落,這個村落除了市場、碼頭、廟宇之外,也設有私塾供小孩子讀書,今天清水街208號,就是以前的文昌祠,有不少小孩兒在這裡學書法、吟詩和唸三字經、千字文。
淡水山區的居民,也常會下山到街上作買賣,今天清水街地勢較高那一段,從前叫做『米市子街』,在清水街北段許多米店,並附設碾米的”土壟間”.附近村落和北方山丘上的村莊收成的稻米,都挑到這裡來碾製成白米,再裝船運到大陸出售,可說是淡水第一條專業商街,商業興盛.後來街市往中段.南段的”後街”和”布埔頭”延伸,成為清代淡水民生消費市場的骨幹.現在在南段的清水街,仍是市場商業聚集,為淡水熱鬧的街道之一.
福佑宮,向左轉入廟旁的重建街,小小的街道沿著圍牆外側的石階越爬越高,順著山勢一直往北延伸過去。條狹窄彎曲而往上發展的重建街,是淡水最早形成的一條街,當年是陸路交通要道,聯絡碼頭和北方丘陵上聚落村莊.
由於是建在起伏不平的山坡上,使得房屋與路面常形成高低落差,必須加建階梯上下,相當特別.今天在重建街上還保存著幾間舊式長條式街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