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歷史

淡水的地名

淡水原住民

西班牙淡水

荷鄭的時期

台灣的大門

滬尾是老街

黃金的時代

馬偕與戰爭

日治的時代

今天的淡水

 

        因為航海技術進步和新航路的發現,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又是市場上最有利可圖的商品,因此,16世紀歐洲一些國力強盛且善於航海的國家,開始來亞洲發展,他們注意到台灣的位置正處於日本、中國大陸和南洋往來的必經之道上,地位非常重要,於是他們認為想要在亞洲做生意和確保航行安全,就必需佔領台灣為根據地,因此 在西元1624年,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的兩年後,西班牙人尾隨而來,也佔據了台灣北部的基隆。
       不久,西班牙人又發現西邊淡水也是一個很好的港口,比基隆更接近中國大陸,而且淡水河上游又有硫磺、鹿皮、黃金等物產,因此在西元1629年秋天,西班牙艦隊就 開進淡水港,在淡水河河口蓋了一座城寨,命名為「聖多明城」,他們當時將淡水河命名為「騎馬遜河」,稱淡水為干西豆,有些人認為今天「關渡」這個地名,就是這個名詞轉來的。
        西班牙人就以淡水為基地,沿河進入台北,並開闢淡水到基隆的道路。也向原住民部落傳教,他們還在淡水建了一間天主堂,叫做「聖玫瑰堂」,甚至還編撰<<淡水辭彙>>,教導淡水 原住民,當然,他們最大的目的,還是想利用淡水港和漢人、日本人及原住民做生意。不過,西班牙人和淡水、台北一帶的原住民經常有衝突,除了不少軍人和神父遇害之外,聖多明哥城也被放火燒毀過。

 
     

   

西班牙人聖多明城已毀,現為荷蘭人所見之安東尼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