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國東南沿海人口多、耕地少、居民謀生不易,而正好淡水和大陸距離又近,本身又是良好的港口,由淡水河航行到內陸更是方便。因此,清朝之後,中國人把淡水當作台灣的大門,由這裡登陸,向台灣移民,當然也有很多人留在淡水開墾或跟原住民做生意,因此,淡水河邊和山區
的漢人村落就愈來愈多了。
不過,當時的大城市都在新莊和艋舺(現在的萬華)一帶,淡水只是個小港口而已,甚至比不上對岸的八里發達呢!西元1792年清朝政府正式開放八里坌港,讓船隻可以往來於福州的五虎門和泉州的蚶江,淡水和八里也因此愈來愈繁榮。今天我們還能在淡水福佑宮的石雕上看到很多雕著『蚶江弟子……』的文字,都是那時候船商們酬謝媽祖而捐獻的。
1808年,水師守備由八里坌移駐淡水。,由於八里港淤積大量的泥沙,冬天時更頂著又強有冷的東北季風,教人受不了,因此便逐漸沒落,船舶都改停靠在水深又背風的淡水這邊,今天福佑宮前面的海岸就是當年的碼頭。
後來,歷經幾次海盜掠奪淡水事件,清朝政府在1808年將水師守備移到淡水,並在紅毛城前面的海邊建砲台。從此,淡水逐漸成為台灣北部最大的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