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咖啡
台灣咖啡史 | 台灣咖啡產地 | 參觀學習之旅 |
台灣咖啡史 從馬尼拉引進咖啡苗木(十八世紀)→咖啡在台全勝時期(十九世紀前期)→日本戰敗,農人改種稻米 (十九世紀後期)→咖啡再度興盛(二十世紀) |
||||||||||||||||||||||||
在十八世紀,鴉片戰爭戰敗後,英國商人「德記洋行」,來到台灣經商,發現台 灣的環境和南洋及中南美洲相近,認為適合種植咖啡,便在1884年(光緒10年), 從馬尼拉引進一百多株咖啡苗木「阿拉比卡」,將他們種植在現今台北縣海山鄉 ,但因運輸路程遙遠,又因包裝技術不佳和管理不嚴謹,使得種植後大都死亡, 剩下唯一僅有的十株。
|
||||||||||||||||||||||||
第二年英國茶商又進口咖啡種籽,但又失敗了,不過他們不放棄,過些時日又再 度進口, 種植在文山地區,終於成功,之後不斷的栽培種植多達三千多株,但三 年後,卻因一場大火而焚毀,所剩無幾。
|
||||||||||||||||||||||||
十九世紀,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人佔據台灣,極力推廣經濟價值很高的咖啡,在 1941年台灣咖啡產量豐富、品質風味佳,造就咖啡在台灣的全勝時期,但不久日 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咖啡銷售成了問題,又乏人照顧,農人改種稻米,日本戰敗 撤退,咖啡乏人問津之後便沒落了。 二十世紀,大約在1931年日本木村公司在嘉義、花蓮瑞穗等地種植咖啡;1950 年 隨美軍協防台灣,即溶咖啡引進台灣,初期只有雀巢咖啡;1962 年第一次國際咖 啡協會成立;1963 年安通農場開始種植咖啡;1980年書坊結合的書香咖啡屋,中 南部則流行庭園咖啡屋、個人品味的歐洲風格咖啡店、日式咖啡店及目前最興盛 的咖啡連鎖店。
|
||||||||||||||||||||||||
台灣咖啡發展史分為三階段 |
||||||||||||||||||||||||
|
台灣咖啡主要產地
荷苞山 華山位於雲林縣古坑鄉,海拔三百~八百公尺,又地屬沙質壤土,排水良好 ,加上處於亞熱帶氣候 ,非常適合咖啡之生長,採收烘焙後之咖啡豆,比進口還香 醇,國外進口的咖啡略有苦澀的味道,而台灣咖啡豆,即使不放糖,喝起來都有甘 美的味道,香濃、韻、足。 日據時代,日人於雲林縣古坑鄉荷苞山經濟農場直營地內栽種有大約七十五頃的咖啡 園,因而荷苞山亦有「咖啡山」之前名,享譽一時,並流傳至今。老一輩的人無人不 知、無人不曉,為日後台灣本土咖啡奠下基礎。 華山地區原本就是雲林縣著名的休閒旅遊景點,雖曾發生過土石流災難,但因山巒起 伏,森林茂密,加上各種登山步道及休閒設施十分完善,依然是登山健行者最喜歡光 臨的地方。如今再增加本土咖啡的吸引力,為美麗的天然風光再增添一筆人文的光彩 ,使得咖啡的芬芳瀰漫在廣大的鄉間林野,已為華山地區未來的發展,勾繪出一片美 麗的藍圖,假以時日,華山一定可以成為台灣咖啡的專業園區。 |
|||||||||||||||||||||||||||||||||||||||||||||||||||||||||||
惠蓀林場本名能高林場,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東北方,面積七千多公頃,場內高山聳 立,溪流交錯,林相秀麗,美不勝收,隸屬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惠蓀林場所種的 咖啡樹為阿拉伯種,民國25年開始裁植,現以實行多次萌芽更新,面積共11.7公頃, 每公頃平均年產生豆124公斤。 本場所產的咖啡曾榮獲美國「農產品世界品嚐會」銀牌獎。其品味淡而氣味芬芳。 但因果實成熟期不一,採收熟果實費工費時,因而利不及費,不具經濟生產價值, 主供教學及研究之用。由於台灣的雨季較長、雨量較多,開花時間並不集中,咖啡 果成熟時間也拉的別長,一年甚至可採收四次。因此夏秋季來到惠蓀,都有機會看 到結實纍纍的滿園咖啡園。
|
|||||||||||||||||||||||||||||||||||||||||||||||||||||||||||
東山鄉位於台南縣東山鄉南勢村近八百公尺海拔的山區,其緯度與盛產咖啡豆的牙 買加一樣,由於日夜溫差甚大,因此能夠種出高品質的咖啡豆。 其中以東山咖啡園、大鋤花間咖啡園、丹品咖啡園等三家最具規模,又以位於東山 鄉南勢村孚佑宮仙公廟後山,由黃世賢夫妻所栽培、種植的面積最廣,為國內成功 的量產咖啡者,這是黃世賢夫妻花費二十年時間,不斷研究、改良的成果。 咖啡樹每年農曆12~3月開花,其花白芬芳,葉色翠綠,九月為成熟期,紅紅綠綠的 果實結滿枝頭,生命力強,少有蟲害,居家盆景亦合宜。
雲林縣華 山、荷苞山 學 習 之 旅 & 台南縣 東山 咖 啡 探 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