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二.話當年
三.市場繪本
四.故事花絮 五.心得分享
 


肉攤 菜攤 南北貨 糖果 水果 切仔麵 衣服 五金行 醬菜
 

善解人意、體貼人心的豬肉阿嬤

 

賣豬肉阿嬤26歲進入這一行,到目前已經賣34年。剛開始沒經驗,所以跟先生的大姊合夥,也順便學經驗。在還沒賣豬肉之前阿嬤是在燈泡工廠當作業員,因作業員的薪水不高,所以轉行做生意。

阿嬤做生意因站立時間長,而剁肉也需要用力,加上子宮又比較弱,所以前兩胎都六個月之前就夭折了。

阿媽的弟弟也是在賣豬肉,攤位就在阿嬤的隔壁,自從阿嬤的弟弟發生車禍後,都是阿嬤的弟媳在賣,阿嬤的弟弟只有在旁邊幫忙。不要以為只有男人會剁豬肉、剁骨頭哦!女生只要願意學,也是沒有問題的。

阿嬤有很獨到的愛情觀、家庭觀。麵包跟愛情,阿嬤要選擇愛情,阿嬤認為有堅定的感情,夫妻才能同甘共苦、一起打拼,而如果是因為對方有錢而選擇對方,感情就不會堅定,會「隨著錢的多少,然後感情有淡薄、深厚,萬一對方破產,就會落跑」。

阿嬤認為做生意最難的是面對客人,因為抓不到客人的心,後來只好慢慢學、慢慢去了解每個客人。所以對待客人阿嬤都很客氣,對於比較挑剔的客人,阿嬤不會去得罪她,但是會故意把價錢抬高,讓她自然的離開。有些客人會要求阿嬤切肉絲,客人少的時候當然沒問題,但客人多的時候阿嬤會很客氣的請他等一下,阿嬤認為「高興也是切、不高興也是切」,所以阿嬤會讓客人感覺是「很樂意的服務」,因為做生意就是要忍耐。現在來跟阿嬤買肉的都是主顧客,生意好、人很多的時候,客人會先去買菜,如果已經買好菜的人,就會耐心的等,因為阿嬤賣的肉,都是經過自己挑選的上等肉,絕對是品質保證的。阿嬤說電視上常教人家「貨比三家不吃虧」,其實也是要自己識貨,像魚、肉如果不識貨,買到便宜但不新鮮也沒有用。

阿媽說以前的豬是越肥越好賺,但現在的肥肉沒人吃,所以赤肉的價格比較好,但是目前的肥油有比較貴,因為沙拉油漲價了。早期阿嬤都是賣整隻的豬肉,目前只有挑選局部上等好的部位來賣。賣整隻豬的時候,阿嬤和阿公半夜就要去挑選豬,看哪一隻豬比較漂亮、身材比較好,如果挑選到好的就比較好賺,如果選到油太多的豬,就比較不好賣,甚至會虧本。阿嬤以前一天可以賣好幾隻豬,因為以前都是

大家庭,買的多,現在是小家庭買的少,甚至沒有開伙,都是外食。目前阿媽賣的肉只挑客人喜歡的部位,所以成本比較高,但是阿嬤的主顧客都是住家,只要東西好,不會計較價錢。沒賣完的豬肉,如果是隔天還要賣就放冷藏,價錢也會便宜一點,如果是要儲存久一點就要冷凍零下20度以下保鮮。豬肉要儲存久一點是因為大節日的時候豬肉的量會不夠,所以要早一點做準備。

讓阿嬤最難忘的事是「有祖孫三代都在阿嬤這邊買豬肉」,也有「搬到大溪,回蘆洲時又回來買豬肉」,因為大溪那邊的豬肉吃不習慣。阿嬤對於豬肉的烹調也有研究,如果不會煮的客人,也都會請教阿嬤。阿媽也會默默行善,如果她知道那個客人家裡經濟比較差,她就會多切一點肉給那個客人,但是不會跟客人講,因為她怕傷了客人的自尊。阿嬤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不外食,再累也是回家自己煮。

目前在市場做生意的大部分都已三十幾年,也都有自己的客源,所以如果是想創業的新攤販,大概賣一、兩天就走了。阿嬤覺得市場的人潮有增加,但都外流到成功路夜市及光華路。阿嬤最開心的事是「賺到一個家」,因為結婚時兩手空空,靠肉攤白手起家。年輕時的夢想是五十歲退休,想不到「一直剁、一直剁」,再過幾天吃冬至湯圓就六十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