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3月9日馬偕博士在淡水登陸後,積極展開傳教工作後,購地興建教堂,1928年便已容納不下全部信眾,由於當時淡水中學和神學院師生都來此禮拜,並且為了紀念設教六○週年,因此決定重建並開始進行籌畫。建築經費除會友、學生奉獻外,大部份由偕叡廉長老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於一九三一年開工,由二世馬偕偕叡廉長老親自設計督工,1933年九月完工,是為「設教六十禧年禮拜堂」。
1932年為紀念設教60年週年,重建為哥德式禮拜堂,目前這棟仿歌德式教堂,是第二代馬偕先生設計督建,品質極佳的紅磚,由名匠樹司以精細的磚工砌出變化有序的壁面。這間禮拜堂最大特色乃是左邊之鐘塔直插天際宛若禱告的手,配合著淡水旖旎風光,遂成了名聞全台的風景線,一直是畫家們最愛的寫生題材。一九八六年教堂因台灣瓦難以維修,
而翻換瑞典進口之鋁質浪板,並且更替彩色玻璃,特別是正面和鐘樓的五扇窗戶之圖案,更為這座美麗的教堂憑添典雅別緻之風情,成為淡水的名勝。
禮拜堂是由偕叡廉先生親自設計、監工,並由當時的鍾天技牧師協助,禮拜堂的左側是一鐘塔設計,宛若伸向天際一雙禱告的手,窗戶則用彩色玻璃拼成,流露出一股莊嚴繽紛的色調,增添典雅的風情。
|
|
重建為哥德式禮拜堂 |
福音之鐘 |
|
|
1933年九月完工 |
|
|
|
建堂碑文 |
|
明治時代之古琴 |
|
教堂內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