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十二年
(1953年) 二月ㄧ日酒廠正式量產,初期產品僅有紅標大麯與高粱酒兩種。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與台省公賣局簽約散裝金酒銷台。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研發風濕藥酒供部隊官兵使用。
新廠開辦,自然也面臨了許多困難與挑戰,比方說原料不足的問題,
當時金門本地產的「北掃種」高粱,株高產量低,為了鼓勵農民種植高粱,葉華成建議胡璉將軍以「一斤高粱換一斤酒」的保價措施來刺激增產,當時米價一斤廿多元,而高粱才六元;又如沒有發酵池的設備,只好在地下挖坑,放置五十四加侖的鐵桶,形成活動的發酵房。
高粱酒屬於蒸餾酒,在蒸煮過程中,高粱飯粒經常會從竹簾的空隙掉落到鼎內,黏貼在底璧,形成鍋巴,燒久了,鼎就會裂開,於是葉華成搖身一變,當起「補鼎師傅」。他巧妙地應用公母螺絲先打針到鼎壁上,再左右盤繞三分的銅絲,塞進去一再槌平壓緊,鼎便補起來了;後來他又找到一勞永逸的方法,即是以鋼板做鼎,他指揮工匠把平的鋼板做成長方形的鼎,可容納二十四擔水,一鍋可蒸二、三百斤高粱飯。不過利用四方形的平底鼎來燒,爐火又沒辦法循環,因此葉華成又動腦筋改變爐灶的結構,他利用顏只磚在灶內砌成「→」形牆路,煙囟通氣口設在箭尾處,當火焰在箭頭處燃燒,就會被煙囟的氣流吸引而流竄到爐灶中每一個角落,使鍋中每一部位都能受到燃燒產生灼熱反應。
葉華成任職於酒廠的三年期間,可說是酒廠的棟樑台柱,在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時,
他離開了辛苦創建的九龍江酒廠。
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福建省政府遷台之後,於七月ㄧ日正式將「九龍江酒廠」更名為「金門酒廠」,仍沿襲以金門自產的高粱,調配『寶月古泉』的好泉水釀製高粱酒。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研發『益壽酒』;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研發「白金龍特級酒」,是年先總統蔣公還特別蒞臨酒廠巡視。之後,再改用燒煤技術蒸酒,年產量爆增,同時不斷研發新的酒品,終至聞名遐邇,奠定日後的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