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金門高粱的歷史,必須要知道它的開山祖師爺-葉華成。早在五○年代時,金門的釀酒事業還屬於自由競爭的行業,當時島上的酒坊商店很多,競爭相當激烈,但葉華成以他敏銳的商業頭腦加上廣闊的見識,使他在「酒類」行業中闖出一番天地。
一開始,葉華成聘請了客家籍的退伍軍人廖光中先生為釀酒師父,還花了一兩多金子買了一籮筐東山島撤退時帶過來的酒麴,利用三千多斤的白米進行發酵釀酒,不料酒麴早已受到海水浸泡,大批白米一經發酵形成餿水,又臭又漲的,所有傾囊的老本就此泡湯。
雖然一開始就遇到失敗,但葉華成沒有氣餒,反而開始發奮研究與試驗,他首先到后浦城古拔剎莊天德先生的小酒坊觀看製酒過程,了解製酒的方法,接著變換製酒的種類,改釀高粱酒,並請教許多北方軍人的意見,最後才成功地製造出好酒。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酒麴」的製造,首先將小麥磨成粗粒,壓成磚塊形狀,加點水,放在蒸籠內蓋緊,讓它悶熱發酵,等過了一段時間,再掀開蓋子,放涼一下,涼了以後,再度蓋緊,就這樣涼了又熱,熱了又涼,每晚都要將耳朵貼在蒸籠邊注意聽發酵的聲音,這過程一直要進行到酒麴發酵成咖啡色(越濃越好)後,再拿到蒸熟的高粱飯內攪拌,讓高粱顆粒的澱粉發酵,經過蒸餾的步驟,最後才能夠釀成芳香四溢的高粱美酒。
研究出製酒的方法,葉華成於民國三十九年開設「金城酒廠」,廠址就在
現今酒廠右側「金門城五十一號」的大六路古厝。由於他製造的高粱酒不但在視覺上有晶瑩剔透的效果,聞起來芳香四溢,飲用後,更使人有說不盡的痛快感覺。等到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三月時,他寄放一些高粱酒在十九軍部隊的合作社裡販售,擔任金門防衛司令官的胡璉將軍飲用後,大為讚嘆,以葉華成的金城酒廠原址,開辦軍方管轄的「九龍江酒廠」,用一紙金門防衛司令部的公文,指派葉華成為金門經濟管制組附設酒廠的技術課課長,照荐任一級支薪,月薪大約有三千元,薪水雖高(當時一般廠長的薪水不過九百元!)不過對被迫關閉酒廠的葉華成來說,廠內八、九大甕的酒被查封,不得銷售,苦心研究開發金門高粱的心血付諸東流,他可說是既痛苦又無奈。
之所以取名為「九龍江酒廠」是有原因的,因為金門西岸是漳江的入海處,漳江又名「九龍江」,
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時,金門戰地政務實驗區成立,福建省政府遷台,「九龍江酒廠」才改名為「金門酒廠」,同時也增產其他酒類。「九龍江酒廠」草創之際,行政辦公的地方,以及運作的工廠,都在葉華成的「金城酒廠」原址,大厝左右櫸頭是蒸餾釀酒的場所,大厝正廳仍是貯放酒的所在,大厝右大房及護龍權充軍官的宿舍,這就是金門酒廠的前身─「九龍江酒廠」面貌。
而後胡璉將軍囑咐葉華成擇地另建新廠,葉華成幾經考慮,選擇了現今金門南門城外之處,因為此處地勢較低、又臨海,擁有水源,同時能遮避北風,吸納西南氣流,有利於酵母菌的培養;此外,從經濟面來考量的話,酒廠設在舊金城,也能夠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繁榮地方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