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汪嘉康  

癌症研究之母─彭汪嘉康(第15屆當選院士)

 

「人生不可能所有事都一帆風順,遇到挫折反而能有更多想像空間,挫折就是給你下一步該怎麼做的最好方法。衷心共勉」

                                                                                      ~彭汪嘉康院士

看見努力

「只要專心做研究,就一定會被看見與肯定,」彭汪嘉康獲頒「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時感性地鼓勵後進者。「放眼台灣科學界,在癌症領域的貢獻,無人能出其右,」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師大物理系教授林明瑞盛讚彭汪嘉康。

 

      被稱為台灣「癌症研究之母」的彭汪嘉康院士,曾在美國國家衛生總署服務33年,擔任國家腫瘤研究所細胞遺傳研究室主管;她成功證實人類腫瘤細胞起因於染色體的改變,陸續發現白血病染色體的變異在幹細胞時期就已出現,甚至進一步從母親血液中判斷胎兒白血球及性別的可能性。

 1972年,她因腫瘤細胞與染色體變異研究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獲得Arthur Flemming Award阿瑟弗萊明獎的外籍人士。

學歷:

新竹女中、

台大醫學系畢業

 

現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評議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榮譽研究員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副院長兼癌症中心主任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

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得獎:

1968年 中華民國10大傑出女青年

1972年 獲頒美國阿瑟弗萊明獎

1984年 獲選中研院第15屆院士

2008年 第一屆台灣萊雅「傑出女科學家獎」

染色體變異研究先驅

A 赴美研究

 台大畢業後,在台灣當了一年實習醫師,1957年,彭汪嘉康赴美國波士頓新英格蘭醫院擔任實習醫師,卻因為「女性」與「外籍人士」的雙重弱勢身份,再加上結婚在即,申請醫院正式工作時被拒絕,外科醫師夢碎,讓她沮喪好一陣子。

 彭汪嘉康隨Dr.Tjio進入腫瘤內科研究領域,沒想到竟因緣際會促成她在癌症研究上最大的成就──證實癌症都是由染色體變異造成的。

 1958年,染色體檢驗法出來後,大家只知道如唐氏症等遺傳疾病與染色體變異有關,並沒有人聯想種類繁多、症狀多變的癌症,竟然也會與染色體牽扯不清。

 1960年,彭汪嘉康與Dr.Tjio(與Dr.Levan在1958年發現正常人有46條染色體)在美國國家健康總署(NIH)腫瘤研究所從事細胞遺傳研究,她在骨髓和周邊血中發現白血病患者的染色體有變異,有的斷裂、轉移或增生,甚至消失不見。

 彭汪嘉康在癌症領域的重大新發現,開啟日後全球重大疾病的基因療法先河,也讓彭汪嘉康拿下1972年美國阿瑟弗萊明獎(獎勵傑出公務人員),成為該獎創辦24年來首度獲殊榮的女性,且非美國出生。

B 返鄉行醫

 彭汪嘉康在美國待了33年,從住院醫師到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細胞遺傳部主任。眼看4個兒女都長大成人,台灣家鄉在面對癌症日益猖獗的世紀頭號殺手時,仍處於藥物、資訊,連專科醫師都缺乏的窘境。

 台灣鄉親為尋求一線生機,不斷輾轉到美國治療癌症,讓彭汪嘉康非常心疼。鄉親遠渡重洋、耗費精神體力跨國尋醫且所費不貲;美國對台灣較流行的幾種癌症──鼻咽癌、肝癌、胃癌等,並沒有深入研究,治療效果不佳。

 彭汪嘉康興起將所學回故鄉的念頭,她放下頭銜與身段,花了2年,重回臨床實習看診,取得正式的腫瘤專科醫師證照,以便回台灣行醫。

 1994年元旦,彭汪嘉康離開美國優渥的環境和親愛的家人,在吳大猷前院長及生醫所所長吳成文邀請下,單槍匹馬到中研院生醫所擔任癌症研究中心主任,為台灣癌症醫療注入振興新希望。

 

 

C 播種育才

 彭汪嘉康延攬好友美國威斯康新醫院腫瘤專科主任Dr. Paul Carbone來台培訓,為台灣培育第一批癌症專業人才,台大腫瘤部主任鄭安禮、馬偕腫瘤部主任謝瑞坤、成大腫瘤部主任蘇五洲、新光醫院放射科主任季光華、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張俊彥及病房主任陳立宗等中生代名醫,都是當年培養的種子醫師。

 為了更有效率測試新藥療效,搶救病患生命,彭汪嘉康積極推動台灣的癌症臨床試驗。她協調奔走,整合各醫院,成立台灣第一個跨院癌症臨床研究組織,至今仍是全球公認亞洲最完整、最先進的癌症臨床研究組織。

 1996年,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成立,彭汪嘉康擔任國衛院癌症研究組主任,與中國醫藥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楊文光等人積極投入當時最新的癌症基因治療研究。遺憾的是,國內人體試驗審核機制尚未健全,基因治療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美國發生兩名基因治療失敗死亡案例,各國基因治療研究陸續停擺。

 汪嘉康指出,多年來,癌症的基因治療一直卡在3個難關上無法解決,一是要如何將基因帶入人體細胞中;其次,基因帶入細胞後,位置無法掌控,再加上基因功能仍無法控制,如何讓它正常表現或適時停止,仍然沒有可行的方法。

 

D 抗癌戰爭

 雖然,讓全球醫界寄予厚望的基因療法未能有突破性的發展,但近年癌症治療的成果卻仍然十分可觀。彭汪嘉康的帶領下,台灣的癌症治療也有顯著的進步。

 「台灣的癌症治療已和先進國家相去不遠,」彭汪嘉康以小兒白血病(血癌)為例,台灣的5年存活率高達90-95%,成人因細胞再生能力不佳,治癒率只有20-30%。男性的睪丸癌治癒率也高達80-85%;女性的胎盤腫瘤治癒率高達95%;淋巴球腺癌治癒率也超過50%。

 

E 免疫戰術

 彭汪嘉康指出,台灣的癌症研究多從罹病人數較多、帶有特色的癌症項目著手。台大、台北榮總的大腸、直腸癌;台中榮總的肺癌臨床試驗,都已進行了四、五年,已進入第二期人體試驗階段。

 彭汪嘉康致力研究的肺癌治療性疫苗,便是免疫療法。腫瘤是由人體本身的細胞突變而成,負責體內偵察、攻防的淋巴腺T細胞無法辨識、更別想消滅腫瘤細胞。肺癌疫苗是將肺癌細胞弄碎,跟人體周邊血中的樹枝狀細胞一起培養,讓樹枝狀細胞帶腫瘤細胞的抗原,打入患者體中,就像國際組織發佈恐怖份子通緝照片,讓T細胞辨識鎖定腫瘤細胞,進而殲滅異常細胞。

 美國用免疫法治療腎臟癌、黑色素癌,已有痊癒的病例,台灣還沒看到,彭汪嘉康指出,台灣免疫治療成效仍不明顯,現階段尚未能夠有效治療,只能穩住病情。但診斷困難、治療效果較差的肝癌、胰臟癌和肺癌,也從過去確診後的平均存活期3到6個月,延長到約2年。

 走出基因治療的困境,台灣癌症醫療已另闢蹊徑,除傳統的外科手術切除、化療、放射性治療及物理治療外,都在積極臨床試驗較新的免疫療法、標靶藥物療法。

F 標靶治療

 台灣除了免疫治療法突破,也研究癌症的最新療法──標靶藥物治療,和免疫療法一樣標靶治療,先找出可辨識的基因變異或癌細胞特性,才能下手消滅。

 以慢性白血病為例,醫界已找出兩個基因會產生特殊蛋白,已發展出藥物,在患者體內成功抑制這種蛋白,白血病就痊癒。肺癌也找到變異基因(在東南亞漢族、不抽煙女性的肺癌患者中,基因變異比例超過60%,西方國家僅15%),口服藥物對基因變異的肺癌很有療效。

 彭汪嘉康指出,口服藥物原先在美國銷路不佳差點停產,後來發現在日本和中、港、台等華人地區療效很好,但藥價昂貴(一天藥費約2,000元台幣),在台灣迫不得用第二線用藥。

 

G 癌症拼圖

 彭汪嘉康在萬芳醫院的研究腦瘤為主。她指出,腦瘤治療採化療加標靶藥物治療模式,使用抗血管增生的藥物,治療效果比過去好。透過「不同團隊進行各種不同癌症研究」,就像拼圖。

 彭汪嘉康相信,隨著癌症整體樣貌逐漸清晰,拼圖的效率和速度也會加快,或許不出半個世紀,人類就可以全面破解癌症密碼,讓癌症不再是可怕的殺手。

 

H 預防聖戰

 不論癌症治療方法如何日新月異,都抵不過預防來得有效。除了研究與治療外,1997年,彭汪嘉康結合許多專家學者共同成立「台灣癌症基金會」,積極推動「天天5蔬果」等癌症的預防宣導與教育。彭汪嘉康擔任副董事長,苦口婆心提醒「預防勝於治療」。

 「癌症只有5%來自遺傳,其它都受飲食、抽煙、酗酒、吃檳榔後天外在環境影響,」彭汪嘉康提醒大家,腫瘤起因於染色體變異,但染色體變異多是後天因素造成的。在未成年階段,身體各組織尚未完全成熟,環境的危害更為深遠。

 彭汪嘉康指出,二戰末期原子彈在日本爆炸後,首先大量出現的是兒童急性白血病,其次是慢性白血病,再來是女性乳癌,乳房是女性青春期才發育。抽煙、喝酒、吃檳榔的危害,也是年紀越小越嚴重。以抽煙為例,18歲以前就抽煙的人,日後即便戒煙,仍無法恢復原來的健康狀態。

I 心懷感恩

 彭汪嘉康對台灣癌症的研究與治療貢獻卓越,但她心懷感激。兼具臨床與基礎研究雙重背景的癌症權威指出,「我得到很多幫助,凡事都不可能一個人完成,」台灣的癌症治療已達國際水準,研究後期的臨床人體試驗也相當純熟;但政府對癌症新藥仍有很多限制。

 彭汪嘉康指出,癌症是本世紀頭號殺手,基於救命的考量,多數國家對癌症新藥上市的審核多半較寬鬆,台灣仍然把關嚴格,除了本地臨床試驗外,還要在東南亞其他2個國家通過臨床測試才能在台上市,難免「緩不濟急」。

 返鄉後,彭汪嘉康最大的心願,台灣能有國家型癌症研究中心兼癌症醫院。彭汪嘉康的願望將達成─衛生署科技島計劃,台大醫院3年內在公館院區成立國家級癌症中心;彭汪嘉康協助萬芳醫院在雙和醫院,建立100床、整體性癌症中心。

 眼看著癌症病人越來越多,台灣每4位死亡者,即有1人死於癌症,不是分散在各個科別的治療模式可應付,彭汪嘉康大力推動腫瘤專科醫師認證,讓癌症治療能更專業、更正確。

 彭汪嘉康指出,日本將腫瘤獨立為科別,韓國也有腫瘤專科,但台灣腫瘤專科醫師認證仍停留在癌症醫學會自行認證階段,缺乏國家公信力。

 

J 成功推手

 為一個要兼顧工作與家庭的已婚女性,要在寂寞的研究路上踽踽獨行並不是容易的事。彭汪嘉康將自己今天的成就,歸功於先生的全力相挺,才讓她能無後顧之憂地為工作全心奉獻。

 「要選一個能包容你的先生,彼此扶持,」彭汪嘉康說,「慧眼識丈夫」相當重要。「我還可以再做幾年,」彭汪嘉康說,雖然子女都已在美國成家立業──兩個女兒繼承她的衣缽,分別是外科與皮膚科醫師;兩個兒子和爸爸一樣,都成為工程師,兒孫滿堂的彭汪嘉康,再過幾年功成身退後,仍將回美國與老伴和兒孫們團聚,好好享受那闊別已久的天倫之樂。

 

(張渝亭 整理)

 參考資料 台灣光華雜誌2008.4發表 P107

彭汪嘉康舊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