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

高中:北一女畢業

大學:台大醫學院醫學系(1974)

 

經歷:

台大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及總住院醫師(1974-78)

台大醫院內科胃腸科研修醫師(1977-79)

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2009迄今)

台大醫學院講師(1979-85)、

台大醫學院教授(1990迄今)、

台大醫學院特聘教授(2006迄今)、

台大醫學院講座教授(2013迄今)

美國加州大學小兒腸胃科研究員(1981)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

國家癌症研究院(NCI)實驗癌症成因研究室訪問學者(2004)

 

榮譽:

十大傑出女青年(1986)

哈佛大學Marvin L. Dixon訪問教授講座(1997)

國際肝臟學會(IASL) Sheila Sherlock獎(2002)

亞洲傑出兒科醫師獎(2006)

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2008-11)

國際兒科胃腸肝膽營養學會聯盟理事長(FISPGHAN)(2008-12)

教育部國家講座(2010-12)

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2010)

第三世界科學院獎(TWAS Prize),醫學科學獎項(2013)

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2014)

中央研究院院士(2014)

兒科募新血

 

生育率節節下滑,在少子化的今天,每個孩子都是寶,2010年15至49歲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首度降到0.91人,新增16萬6000多名新生兒,創下歷史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卻沒有下降,少子化已成為國家危機,但國家政策與預算 ,並未因少子化而增加對兒童的照顧與投資。

 

在嚴重少子化的今天,要鼓勵生育,加強兒童的保護與安全;要給兒童最適當的成長環境。呼籲政府及社會重視兒童,優先提供醫療資源及福利給兒童。但中央健保局統計,國內竟還有多達132個鄉鎮市地區,沒有小兒科專科醫師服務,占全國鄉鎮市區的三分之一以上,一旦這些地區的兒童出現急重症,恐無法立即獲得適當的醫療,危及健康及生命。

 

張美惠強調,孩子不是大人的縮小版,每個兒童的成長過程,除了疾病治療,還得加上預防保健,就醫需求並不比成人少,但小兒科專科醫師要照護的兒童人數卻相對偏高,很難確保每個兒童都能得到專業的兒科醫療服務。

 

有位出生時因為肝病接受她治療的病患,考上醫學院,張美惠就不忘向他「推銷」兒科;而她對兒科的付出與成就,也成了兒科最佳的「招生簡章」。

張美惠

第30屆生命科學組院士

寶寶救星

 

做了有成果

「做了,相信一定會有成果!」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中研院張美惠院士形容自己像「苦行僧」,多年前當她發現嬰兒大便顏色與膽道閉鎖疾病有關後,除設計嬰兒大便卡,更推動讓篩檢觀念深植醫護、家長心中,唯一的目標是「媽媽人手一卡」,讓每名可能罹病的嬰兒提早篩檢、治療。

 

張美惠院士不但建立全世界第一個全國性嬰兒大便卡篩檢膽道閉鎖系統,下一步更希望透過推動抽血篩檢,進一步揪出漏網之魚,為寶寶健康把關。

小兒苦行僧 一走35年

投入小兒科領域長達35年,張美惠院士笑說,這一路真的很像「苦行僧」。身形瘦小的她,當初選擇小兒科,除了愛小孩外,也因她認為自己「個子不高」,應該能和小孩打成一片。

 

早年全世界投入兒童肝膽問題的醫師並不多,看到有些兒童因肝病失去健康、生命,她認為自己可以在這塊尚未開發的醫療領域盡些心力。由於兒童肝病主要以膽道閉鎖及肝炎、肝癌為主,前者更是全世界兒童肝病的第一大死因、換肝的第一大原因,若能找到預防或篩檢方法,就能讓寶寶健康長大。

 

會想到製作大便卡,張美惠院士笑稱,原因是她很喜歡蒐集寶寶各種大便顏色。大便顏色攸關身體健康,每當發現顏色異常,她就會拿相機拍下、分類,結果慢慢發現,從嬰兒大便顏色就可以提早篩檢出兒童膽道閉鎖、提早治療。

 

觀察嬰便色不怕臭 就怕寶寶不健康

 

每當張美慧仔細觀察新生兒大便或拿起相機拍照,常有新生兒的爸媽會不好意思的說:「大便臭、醫師不要看了。」但她總是回答:「我就是喜歡,可以看寶寶健不健康」。

 

2002年開始,國健署幫助下,張美惠先在各大醫院推廣大便卡,教育醫護及家長如何辨識,2004年更將嬰兒大便卡正式放入兒童健康手冊。張美惠積極到醫院、衛生所、坐月子中心解說上課,因為她努力推動,1999及2000年間,兒童膽道閉鎖三年原肝、無黃疸存活率為31.5%,到2003年存活率已提高到56.9%。就有坐月子中心比對新生兒大便卡後,發現寶寶膽道閉鎖趕緊轉診治療,讓她非常感動。

美加來取經

回想推廣大便卡初期,她擔心印刷廠印刷顏色與實際產生落差,還親自到印刷廠「監工」,就怕大便卡顏色失準,造成篩檢失誤。如今台灣不但是世界第一個建立全國性嬰兒大便卡篩檢膽道閉鎖系統的國家,張美惠也不藏私,把專利讓給國健署,甚至連美國、加拿大都向台灣「取經」。

 

但張美惠院士並不自滿,因為還是少數膽道閉鎖無法用大便卡篩檢出,下一步她希望能在新生兒追加第二劑B肝疫苗時,同時「扎腳根」或靜脈抽血列入篩檢。

 

「永遠有做不完的工作」投入兒科醫療超過30年,但張美惠現在卻很擔憂,國內兒科人才缺乏。因此行醫過程,她總不忘以當小兒科醫師很快樂、很有成就,勉勵更多年輕新血投入。

 

家人好支持

張美惠曾在母職和工作間掙扎。1981年獲出國進修機會,兩個孩子才一歲、三歲,先生雖支持她的決定,她卻放不下兒女,哭著上飛機;到美後曾想返台一趟,卻怕自己回家就不想再赴美,只能打消念頭,一年後回家,兒子竟不認得她。

 

張美惠說,許多女科學家有小孩後,就會思考是否該把時間放在孩子身上。張美惠認為應該鼓勵女科學家去做喜歡的事,「我先生常說我做的事好有意義」,「害我一直做研究下去。」

 

(林嘉泯、王塏邑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