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

高中:北一女畢業

大學: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學士、碩士。

研究所:美國阿肯色大學植物病理學及植物學博士(1980-84)

 

經歷: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生物系博士後研究員(1984-87)

美國康乃爾大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及細胞生物系研究員(1987-88)

做得快樂  愛女從生物轉設計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解開水稻不怕水淹的研究論文2009年刊登在國際專業期刊「科學訊息傳遞」 (Science Signaling),並被選為期刊封面故事,封面圖片是余淑美女兒趙安玲所繪。

 

父親趙裕展是中研院分生所研究員,母親余淑美是院士,趙安玲原本繼承父母的志趣,自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畢業後,卻就讀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這張精彩圖片獲得期刊青睞,因而選為封面。

 

教育部菁英計畫補助優秀設計學生到海外留學,趙安玲也獲得數位媒體組獎學金,2012年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展開留學生活。她的學業看似一切順利,其實大學念生物,為了另類興趣,還鬧家庭革命。

 

趙安玲從小耳濡目染「很喜歡生物」,畫畫被歸為「興趣」。北一女畢業後,進入台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順理成章要隨著父母進入生物研究領域。20歲那年,趙安玲告訴父母「想要學設計,當個動畫師」,他們當下聽到「快要昏倒」。父親「冷戰好幾周」,母親余淑美院士私底下告訴女兒「做得快樂最重要」。

「選擇設計,不代表就放棄生物,」趙安玲從台大畢業後,攻讀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未來想結合生物與設計,製作生物動畫。動畫能將病毒、基因轉殖等抽象知識,簡單易懂呈現給大眾。

 

(蘇家慧整理)

余淑美院士

 

第29屆生命科學組院士

水稻教母

 

中央研究院第31屆院士會議進行中,余淑美院士不時拿起數位相機記錄著歷史時刻,經過10年5度提名,不必再選院士。這是余院士首度參加院士會議,余院士和分生所所長鄭淑珍院士都是新科院士,她們讓在台灣研究的女院士增加為六人,知道同學的專題研究要介紹女院士,請助理帶大家參觀平日不開放的實驗室。

 

同學們走進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一個小小的研究室委身在樓層滿布眾多實驗設備的一角,大家四處張望,看著這有些顯得擁擠的隔間,心裡充斥著問號與驚嘆號。就在這方兩三坪的小小天地,一位女科學家和她的工作團隊在此長年進行科學研究,創下了許多令人驕傲的研究結果。

 

小房間裡除了各種檔案、書件,牆上更是掛著許許多多的分析圖。研究生們埋頭認真地觀察著眼前的水稻苗,對我們這群突然的侵入者毫不在意,但這時,一位身形纖長的女士卻主動和我們打招呼,清澈的笑容歡迎著我們的來訪。這位笑起來眼睛像彎彎月亮的女學者,正是長年研究水稻基因功能、人稱「水稻教母」的余淑美院士。

出身農村 水稻情緣深植記憶

 

余淑美出生在臺中外埔農村,從小在稻田陪伴下成長,留學返國後,研究主題也始終不離「可愛又堅強的水稻」。

 

童年辛苦的歷練,造就她如同水稻不輕易向環境認輸的個性。自小家境並不寬裕的余淑美,在幾次的升學考試中,屢次想選擇能夠盡早貼補家計的校系。國中畢業時,她同時考上臺北商專和北一女中,在父母支持下選擇後者;高中畢業,再次在中興大學植病系與國防醫學院護理系公費生之間抉擇,又因為父母的支持付出,一步一步走向更廣闊的知識追求之路。因為父母樸實、卻不因物質環境的辛苦而對理想讓步的教養,才造就了今日的科學家余淑美院士。

 

前輩風範 亦師亦友情誼難忘

 

中研院中已逝的吳瑞院士,是余淑美心中難以忘懷的身影。余淑美離開羅徹斯特後,到康乃爾大學植物系。時值1988 年2月,旅美的華裔生物學家、水稻基因研究先驅吳瑞院士,正好在康乃爾生物化學、分子生物與細胞生物系實驗室任職。余淑美對水稻研究一向有深厚興趣,於是轉到吳瑞院士的實驗室當研究員,就此開啟水稻分子生物學研究生涯。

 

余淑美回憶:「第一次去見吳瑞院士,他在Wing Hall 的辦公室非常小,大概只有3 x 2 平方公尺大,與他的名氣大不相符。」實驗室很擠,吳瑞院士儘量將空間讓給學生與助理使用。為人著想的體貼,在她心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余淑美在這工作八個月,卻學到很多。「他的實驗室分散在二樓與地下室兩個地方,約只能容納15 個人工作,卻進來30個人。很多人不得不日夜兩班輪流使用同一張實驗桌,卻井然有序,真是蔚為奇觀。」

 

1988年10月,余淑美的兒子趙任康出生,不久後,舉家遷回臺灣,她也到中研院分生所任職,不久後,吳瑞院士也回到分生所當主任,成為余淑美的上司,再續前緣。

 

20 年前,水稻分子生物研究的相關環境與條件受到侷限,余淑美帶領團隊在吳瑞院士支持鼓勵下,逐步發展出農桿菌轉殖等突破性的技術,對她而言:「吳瑞院士是我的上司,也是老師,更是合作研究的同伴,他協助我開展研究生涯,是一輩子的恩師。」

基因轉殖  水稻種子應用廣泛

台灣養豬及種稻技術聞名世界,繼結合基因科技培養基因轉殖豬後,水稻也成為基因轉殖的對象。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在國科會發表基因轉殖技術的新突破,包括將農桿菌基因轉殖至水稻細胞,並成功利用水稻種子生產基因蛋白質,相關技術最近已取得美國專利,未來可望擴大應用在製藥、食品及飼料工業上。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院士指出,從這概念出發,未來生技農業專家只要將植物種子進行轉殖基因改造,將可以控制植物的根、莖、葉、果實的生長,進一步更可以應用在製藥或疫苗上。

殊途同歸 動植物基因夫妻檔

趙裕展與余淑美夫妻檔一起讀書、留學,同時進入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工作,昨天同時得到中研院第一次頒發「年輕研究人員著作獎」,夫妻檔分別研究動物和植物的基因工程,殊途同歸,可能會替未來的基因革命留下重要的註腳。

中研院1996年宣布九位首屆「年輕研究人員著作獎」得主時,分子生物研究所在生物組三位得主中就佔了兩位,剛好是趙裕展和余淑美這對夫妻檔,對夫妻倆能從中興大學、康乃爾大學至中研院一路攜手奮鬥,也不禁感到滿足與興奮。

 

全球陷入糧食危機,台灣農田最近正面臨缺水休耕,余淑美院士從2002年開始和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邢禹依研究,要讓糧食作物能在惡劣環境中生長,必須先找出「抗逆境基因」。中央研究院與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合作「水稻突變種原庫與資料庫」,以基因轉殖培育出耐冷、抗旱的水稻。

 

余淑美院士也建立全球前四大稻米基因種原庫,透過基因改良技術,提升稻米許多新的附加價值,包括以稻桿生產生質酒精。但國內研發基因改造的農作物並不准生產,國外重視中研院的基因改造發展。

余淑美舊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