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院士舊聞-彭汪嘉康
科技發展
科技配合現況 才不會遭誤用
曾志朗問:
科學和技術文明的發展,無疑是近代文化的核心部分,而近代中國基於現實的救亡圖存,更是看重科技在現代文化的地位,但是這當中是否有那些得與失?請針對科技在現代文化中的地位和未來的發展,提供您的看法。
彭汪嘉康答:
以前做事方法的依據,很多傳統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像我小時候牙齒掉了,就說要丟到床上或床下,才會長出漂亮的新牙,這種傳統的說法並不科學。要科學化,一定要做研究。簡單的講,有證有據,才算科學化。
科學化與技術有密切關係,以成功發現癌症為例,癌症原因要以科學方式尋找,以前要看細胞是否有毛病,例如細胞核是否很大,一九五六年時,有人發現看染色體數目的方法;後來技術更進步,可由基因著手。但科學進步越快,問題也跟著來,即對現實生活有無幫助?很多人對我說,乳癌、直腸癌的生成都與基因有關,是否可以幫我抽血檢查基因有無異常?其實人不是一生出來就會有疾病的基因,有些人到四十歲,甚至五十歲才生病。這種情形會造成很多困擾,一些科學新技術還是要配合現有的情況,才不會誤用。
【2000-05-05/聯合報/15版/民意論壇】
台灣醫事聯盟協會成立
集合醫師、藥師、護理師 將逐步推動兩岸醫療交流
【記者許峻彬╱台北報導】
國內第一個集合醫師、藥師、護理師等醫事人員的團體「台灣醫事聯盟協會」昨天成立,首任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高明見說,台灣醫事聯盟協會將加強各級醫事人員之間的交流,避免互相對立影響醫療品質,同時也將推動兩岸醫療交流,為我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舖路。
台灣醫事聯盟協會八月廿八日將赴北京與大陸衛生單位溝通,希望先爭取為台商義診的許可。
高明見說,未來將先爭取為旅居大陸的台灣人義診,與大陸官方建立互信基礎後,進一步爭取為大陸的醫療機構擔任諮詢顧問,協助提升大陸醫療品質,並希望大陸發放台灣醫事聯盟協會推薦的義診團或諮詢顧問臨時醫師執照,再以逐步酌收看診費用維持協會義診團與諮詢顧問運作。
發起會員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說,醫界的確需要一個組織來整合各方意見,針對議題凝聚共識提出建言,像討論經年的外科、腫瘤科醫師給付偏低,造成這些科別的醫師越來越少,就可以透過協會來表達意見;振興醫院副院長葉明陽也表示,過去醫事人員各有各的公會,如今透過這個跨領域的協會,可以加強彼此的合作。
【2001-08-05/聯合報/6版/生活 】
醫學院開中醫課 院士有歧見
【記者許峻彬╱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院士鄭永齊昨天提案,建議國內醫學院與醫學研究機構應開設「傳統中醫藥簡介」課程,進行傳統中醫藥的研究,提案一出,讓生命科學組院士針鋒相對。
美國耶魯大學藥理系講座教授鄭永齊表示,傳統中醫藥主要用來預防疾病或治療癌症、糖尿病、風濕病等臨床上疑難雜症,醫學生應該對這方面有基本認識,許多世界頂尖醫學院都已開設傳統中醫藥課程。
中研院院士、台大醫學院院長陳定信指出,他不反對傳統中醫藥研究,但如果要開設傳統中醫藥課程,會有困難,傳統中醫藥範圍究竟是什麼,有些還不太清楚,要請什麼樣的老師來教,也有困難。
中研院院士、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伍焜玉表示,中醫的腎虧不是指腎,中醫的肝也跟西醫的肝不一樣,中醫還有陰陽等觀念,要找到適當的師資,確實困難,但中藥很重要,因為部分藥物副作用是吃中藥而產生的,中藥教學與研究有其必要性。
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則認為,國內七成癌症病人在吃中藥,應該有正規研究來告訴病人該怎麼用才適當,她贊成加強傳統中醫藥的研究。
【2006-07-05/聯合報/A12版/話題】
預測肺癌存活 台大新突破
找出五種‘微核醣核酸’方法
【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不管在台灣還是全世界,肺癌都是癌症死因之首,殺傷力驚人。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及生物統計演算法,找出以五種「微核醣核酸」預測肺癌病患開刀後預後的方法,對於未來癌症的個人化醫療發展,提供一個相當重要的評估平台。
台大醫學院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俞松良表示,他們是透過內視鏡檢查或外科手術等途徑,分別取得肺癌病患的組織檢體,再進行微核醣核酸的預測,結果發現由五種微核醣核酸組成的標記,可精準預測肺癌患者開刀後的存活率及復發率。
「這真是太好了!」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得知這項研究成果時,即盛讚這項預測方法是個重要突破。因為肺癌是個相當難纏的惡性腫瘤,不少患者即使接受完整治療,預後仍不理想,不僅病患自己受苦,也增加家屬的醫療負擔。
有了這套預測方法,在面對肺癌這個可怕的敵人時,多了一分「自知之明」,如果預測後續治療不錯時,不妨全力治療,一旦發覺預後很差,也許可將原本擺在最後一線的治療方式挪前,或採比較緩和的治療手段,讓病患及家屬兩相安。
楊泮池表示,微核醣核酸 (microRNA)是種新的小型核醣核酸,扮演調節基因功能的角色,在腫瘤醫學研究中,已知透過這個核醣核酸的表現,可以比訊息核醣核酸更精準進行癌症亞型分類,進而預測肺癌病患治療後的存活率。
楊泮池驕傲地說,這項以微核醣核酸表現來預測肺癌預後的技術,居於全球領先地位,研究論文已發表於本期癌症醫學領域的頂尖期刊「癌細胞」 (Cancer Cell),而該成果也正在申請全球專利。
楊泮池強調,以往診斷方式總認為,第一期肺癌的開刀後5年存活率可達7成以上,但從他們研發的這套微核醣核酸預測方法看來,這些病患其實還可分高危險及低危險兩個族群,其中高危險族群的開刀後5年存活率明顯降低,因此必須在開刀後另加化學治療,這對病患來說,意義自是不同。 【2008-01-17/聯合晚報/A9版/生活】
彭汪嘉康獲傑出女科學家獎
【記者李承宇】
第一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昨天揭曉,由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獲得。她表示:女性科學家可能比男性更需要一點「luck」,但是「妳自己必須做得非常好,靠實力去爭取成就。」
彭汪嘉康說,不諱言說,女性在投入研究工作之餘,也須同時扮演好妻子與母親的角色,是女性科學家的辛苦之處。要投入科學工作的女性,記得要好好挑選另一半,「他要能夠體諒你、能照顧到妳沒有注意的地方」。而彭先生說,彭汪嘉康是個賢妻良母、「是我的老闆」。
彭汪嘉康台大醫學院畢業後,赴美專攻人類癌細胞染色體研究,證實了癌細胞是起因於染色體的改變,並以此成就獲得Arthur Flemming獎,並當選中研院院士。
她在美國國家衛生總署工作33年後,暫別家庭,隻身回台進行內科腫瘤專科醫師的訓練,並推動癌症臨床試驗,致力於癌症預防工作。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吳成文盛讚她是「台灣癌症之母」。
彭汪嘉康將在3月代表台灣到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參加「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的頒獎典禮。 【2008-01-29/Upaper/4版/焦點】
摘首屆萊雅獎
彭汪嘉康:女科學家 須做得非常好
【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第一屆台灣萊雅傑出女科學家獎昨天揭曉,由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獲得。她表示:女性科學家可能比男性更需要一點「luck」,但是「妳自己必須做得非常好,靠實力去爭取成就。」
彭汪嘉康主要研究領域為人類癌細胞染色體,曾擔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中心轄下的「國家腫瘤研究所細胞遺傳研究室」主管。她證實癌細胞是起因於染色體的改變,以此成就獲得Arthur Flemming獎、中華民國十大傑出女青年,並當選中研院院士。
她長期致力於台灣癌症的研究與防制,國衛院特聘研究員吳成文盛讚她是「台灣癌症之母」。為了回饋社會、提升國內癌症治療水準,彭汪嘉康曾為台灣進行首次內科腫瘤專科醫師訓練。
彭汪嘉康在一九九三年回國擔任中研院生醫所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又接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主任,前年並擔任國衛院癌症研究所首任所長。她更結合民間力量,成立「台灣癌症基金會」,致力於癌症預防工作。
彭汪嘉康說,現在台灣的女科學家比她當初回國時多很多了,她不諱言,女性在投入研究工作之餘,也須同時扮演好妻子與母親的角色,是女性科學家的辛苦之處。要投入科學工作的女性,記得要好好挑選另一半,「他要能夠體諒你、能照顧到妳沒有注意的地方」。
會場中許多穿著制服的北一女、中山女高學生,彭汪嘉康鼓勵這些「小學妹」日後加入癌症研究的行列,她表示,科學是一種「用腦」的工作,可以在腦力上與男性一較長短,「對女性而言是非常好的工作」。
「台灣萊雅傑出女科學家獎」由台灣萊雅與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合辦,彭汪嘉康將在三月代表台灣到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參加「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的頒獎典禮。
【2008-01-29/聯合報/A8版/生活】
教材難 守傳統 女生怕讀理工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嘉麗研究發現,2006及2007年台灣高中女生選讀理組的比率有32.7%,大學約有三成,都較歐盟和美國低,除受社會開放程度影響,也跟台灣教材太難有關。
吳嘉麗表示,2006年資料顯示,台灣高中女生選讀理組比率約32.7%,到大學讀理工科系女生約30%,碩士階段約25%,博士階段再降為20%。
以大學教師來看,理工學院助理教授女性占2成,副教授時女性有1成5,教授則只有10%,吳嘉麗說,這2年情況差不多。
吳嘉麗指出,以歐盟和美國來看,到博士及教授階段,女性比率逐漸下降,但高中階段,選讀理工的女生多於男,以歐盟為例,女生占52%,男生為48%,到了大學及碩士階段,女生降為45%,男生增為55%,到了博士階段,女生再降為37.8%。
吳嘉麗表示,台灣高中選讀理工的女生遠低於男生,與社會開放程度有關,不少父母都有女生讀文組,男生讀理組的觀念,而社會上也普遍有此想法。
陽明大學舉辦「全球女性科學家會議」26日到28日在該校舉行,吳嘉麗27日將以「台灣女性從事科學的現況報告」專題演講,總統馬英九27日也會到場致詞。
陽明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陳宜民表示,會議將邀請美國、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女性科學家齊聚一堂,探討女性科學家的養成過程和影響,並和高中女學生面對面座談。
26日會前會將探討如何吸引女性從事科學領域,台北市萬芳醫院副院長彭汪嘉康到場談「魚與熊掌二者得兼」,靜宜化學系教授蔡素珍分享自己讀化學系的心路歷程;27、28日由各國女科學家分享經驗,包括「玉米田裡的先知」作者伊芙琳凱勒教授等。
【2008-10-24/聯合報/C3版/教育】
署立雙和醫院 癌症中心成立
【記者張祐齊╱中和報導】
署立雙和醫院昨天成立台北縣第一個醫院的癌症中心,首任中心主任由中研院士、也是萬芳醫學中心副院長彭汪嘉康出任。
彭汪嘉康表示,新的癌症中心集合了台北醫學大學、北醫附醫、萬芳醫學中心及雙和醫院「1校3院」的醫療團隊,可整合各科醫療資源即時替病人癌症病情把關,讓北縣癌症患者就近診治,減少舟車往返不便。
彭汪嘉康說,癌症中心最大特色是整合各科醫療團隊,包括腫瘤內科、血液腫瘤科、腫瘤外科、神經腫瘤外科及婦癌專科等專業醫師,以全方位治療替患者健康把關,大幅減少病人診治等待時間,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照顧理念,雙和醫院癌症中心服務電話2249-0088轉1261、1262。
【2009-07-22/聯合報/B2版/北縣基隆綜合新聞】
名醫養生大公開 今日名醫 彭汪嘉康 中央研究院院士
保持樂觀 凡事往好處想
【記者林進修】
中央研究院士彭汪嘉康是國際知名腫瘤醫學權威,返國服務十幾年來,每天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出入各個癌症病房,給予癌患最大的支持,天天忙得不可開交,但完全看不出已年逾七十歲。
彭汪嘉康說,她是個超級樂觀的人,凡事往好處想,做起事來更是全力以赴。面對一個個苦著一張臉的癌症病患時,她總是面帶微笑,耐心傾聽對方的苦痛,再以同理心給予最大安慰。她也從對方逐漸展開的笑容中,獲得回饋。
彭汪嘉康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她的飲食習慣和衛生署大力推動的健康觀念有點出入,只因她無肉不歡,每道菜都得摻些肉絲才行,否則就覺得索然無味。「沒辦法,我就是愛吃肉。」她強調,「白天都這麼辛苦了,晚上總要吃點想吃的菜,犒賞自己一下嘛!」但儘可能挑選不帶油花的瘦肉,「騙騙腸胃也好。」
【2009-08-14/聯合晚報/A14版/焦點】
院士盼多鼓勵
【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
台大昨天頒發名譽醫學博士給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被譽為「台灣癌症醫療之母」的她,面對外界質疑醫學生上課不敬業,她忍不住替學生講話,「學生當了醫生就知道要敬業」,醫學生壓力大,她可以體諒。
彭汪嘉康也是台灣首屆傑出女科學家,昨天她獲頒名譽博士時勉勵學弟妹,以前班導師告訴她,不希望他們成為很了不起的醫生,但希望他們致力醫療研究,研發最好的治療方法;耐心解決病人問題,當一個「醫師科學家」。
【2009-11-16/聯合報/A3版/焦點】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