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巡禮
古蹟定義
古蹟分類
古蹟法令
一級古蹟
二級古蹟
三級古蹟
縣定古蹟
歷史建築
遺珠之憾
 

 

3馬偕墓  

馬偕墓位於今淡水鎮淡江中學校園內,為一西式的墓園,在此家族墓園中,最高者為馬偕墓,其外觀形式亦與眾不同,馬偕雖葬於 1901 年 6 月 4 日,但其墓碑可能是稍後所建,推測應在同一年的秋天,墓碑立於墓穴之後端,外觀,為埃及方尖碑形式,石質為觀音山石。碑文正面刻有英文墓銘,背面則為漢字,記載墓為其學生所立。馬偕墓背面漢字碑文採直行,採楷書體,馬偕 夫人張聰明女士墓在其右側,合乎台灣傳統男左女右習慣,墓園外有一座磚造拱門,可遙望馬偕墓。
馬偕墓的意義在於紀念馬偕一生傳教事跡,改變臺灣人對外國人仇視的態度,而其墓碑的形式特殊,與傳統閩南式的墓相異,可作為研究中、西墓碑建築形式的範例。
淡水馬偕墓園,此處是馬偕博士長眠之所。這裡原本是駐淡水外僑的墳場,西元 1901年6月2日 馬偕逝世後,家人遵其遺囑,以一堵圍牆將其墓與其他洋人之墓隔開,以表明馬偕為臺灣人。墓碑較高者(如燭台)是馬偕的墓,右邊是妻子張聰明之墓,左邊是偕叡廉夫婦(他們在 1914年創淡江中學),外圍則是學生、姻親之墓。馬偕博士,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郡(Oxford)人,生於西元一八四四年。少時曾聽聞英國宣教師賓威廉(Rev.William C.Burns)牧師講述在廈門傳教的情形,馬偕內心深受感動。自美國普林斯頓(Prinston)神學院畢業後不久,馬偕向長老教會申請海外宣教獲准,於同治十年(1871年)奉派來臺。馬偕來臺後先在臺灣南部學習閩南語,翌年乘輪船北上,三月九日抵達淡水,並以淡水為根據地,對臺灣北部開始進行佈道、醫療與教育等多項事業。他 曾於淡水、五股坑(今五股)、和尚洲(今蘆洲)等地相繼設立教會,並免費為人醫治疾病、贈送藥物。傳教過程中,馬偕亦教授門徒諸如地理、天文、博物、醫術等西方科學知識。              

1901學生立碑(圖片校淡江中學校史)
外圍則是學生、姻親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