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時,即有二派主張。一派主張孔子死後,因被封為文宣王﹝諸侯﹞,孔子謙虛有禮,若用八佾舞祭之,孔子會擔當不起,採用六佾舞祭孔。另一派主張孔子道德學問淵博,影響甚鉅,比皇帝還偉大,故用八佾舞。一直到了民國57年,先總統 蔣公指示教育部及內政部進行研究改進,59年才依『禮樂之改進』,以明朝為主,不過佾舞還是沒結論,但原則上是以八佾舞為主﹝視丹墀大小來決定﹞。
佾指的是古代樂舞的行列。六佾舞指的是六行六列,共36人, 用來祭拜諸侯及宰相,只有文舞一種。而八佾舞指的是八行八列,共 64人,用來祭拜皇帝祖先,有文舞、武舞及文武合一舞三種。
彰化孔廟因丹墀面積較小,故採用六佾舞﹝文舞﹞,文舞是依據明李之藻著“頖宮禮樂疏”,分東、西兩班,每一獻禮有32節,因此三獻禮共有96節,東、西班其動作是左右對稱的,但不盡相同。
三獻禮可分為初獻禮、亞獻禮及終獻禮。
丹墀﹝月台﹞是指佾生跳舞用的舞台。丹是紅色,墀是舞台,現在大都由石頭砌成的,因此祭孔時,丹墀上面就鋪上紅色地毯。
佾生左手持籥,右手秉翟;合翟籥時,籥在內而翟在外,籥橫而翟縱。翟,柄長3尺,龍首髹金彩,餘朱漆,是舞器。籥,長2尺,是笛子﹝竹管樂器﹞,現在也是舞器。翟,龍口上面原有一隻雉尾毛,後來為了美觀,才採三隻雉尾毛。
佾 舞 隊 形 | 舞 器 | 舞 器 |
樂章曲目 |
祭品陳設圖 |
祭器 |
樂器目 |
||
迎送神禮器 |
服飾 |
六佾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