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路總介》 《三協成糕餅舖》 《紅樓》 《防空洞》
《保安堂》 《萬寶堂》 《許義魚酥》 《德裕魚丸》
《榮記大厝》 《淡信》 《屎礐渡頭》
【導覽解說】 周錫敏報導 / 蔡宜如整理

 淡水所謂的老街一般指的就是中正路,這條路是日治時期重要的「大街」,也是淡水的行政中心與金融機構的集中區。中正路是一條沿河的街道,每隔一小段距離就會有小巷通往河邊。

 幾年前中正路拓寬,老街居民配合門面復古整修,加上招牌的規劃,成了吸引觀光客的美麗街道。街道上的商店也各出奇招,想要吸引觀光客停留購買,讓我們一起去逛一逛吧!

【深度探索】

 中正路在早期一共可分為五段,由東往西分別為「火車吃水」、「東興街」、「公館口」、「新店」、「烽火段」。

  中間的「公館口」,大約是從屎礐渡頭到福佑宮一帶,是以當時的柯姓商人在此建立一座「公館」辦事處所命名。是中正路上最早興起的一段。往西到溫州餛飩稱做「新店」,顧名思義就是較後開發的地方,以前洋人在這裡建立商行。公館口以東的一段稱「東興街」,也是較公館口晚一點發展的商業地區。「火車吃水」就是在靠近火車站(今天捷運淡水站的位置)的地方,以前的火車是蒸氣火車,水燒乾了需要補充水,便是在這個地方加水,於是就出現了「火車吃水」的這個名稱。而最西邊的就是「烽火段」,之所以取這個名稱,據說是因為當時的大木材行「施合發」的貨輪進到淡水河時,要燃放烽火,通知上游的工人準備卸貨,因此有這個名稱。

Data
 1. 三協成糕餅舖
 2. 紅樓
 3. 防空洞
 4. 保安堂
 5. 萬寶堂
 6. 許義魚酥
 7. 德裕魚丸
 8. 榮記大厝
 9. 淡信
 10. 屎礐渡頭

Information
 從捷運淡水站出站,往左手邊走,過「龍舟」直直走,便是中正路。


龍舟

 

 當中正路決定要拓寬時,「三協成」老闆李志仁先生與「淡水文化基金會」的許慧明先生合力奔走,召集老街居民以及大學教授,經過兩年的規劃與討論、跟政府溝通,大家一起打造出他們心目中一個適合觀光、做生意、卻又不失歷史文化氣息的老街。

  在這兩年當中,每個星期四,這些居民就聚在一起開會、聽演講、討論,他們邀請建築專家來跟他們講解建築的觀念、道路的建設等等,甚至實地測量中正路每個時段的車流量,大家共同的目標是為了建造出理想的家園,相處久了,也都成了好朋友。其中「保安堂」老闆陳信雄先生、「萬寶堂」老闆陳俊吉先生都是熱心參與、大力支持的人。

  最後,大家終於決定馬路寬度為六米,兩側人行道寬度各三米,並且舖設花崗石。你知道人行道為什麼要規劃為三米嗎?他們實地的測量過,兩個拿雨傘的人互相錯身而過的寬度大約就是三米,這是為了讓遊客方便參觀的用心。老街房子的改建也都是邀請專家設計的,為的就是保留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