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路總介》 《三協成糕餅舖》 《紅樓》 《防空洞》
《保安堂》 《萬寶堂》 《許義魚酥》 《德裕魚丸》
《榮記大厝》 《淡信》 《屎礐渡頭》
【導覽解說】 蔡妮臻報導 / 蔡宜如整理
  西元1858年英法聯軍戰役寫下了天津條約,定淡水港為通商口岸,外商紛紛前來貿易,在淡水市街西側與埔頂一代開始出現洋樓式建築。地方上稱的紅樓,原名「達觀樓」開始建於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經過四年半才完工,紅樓地處淡水「五虎崗」第三崗側,正面對著觀音山,視野遼闊,一目千里,所以又稱「達觀樓」。因為前院寬闊,曾經豎立淡水警報塔。西元1999年由專家修復。現任紅樓的擁有著將它開發為餐廳及咖啡廳,由於面對淡水河口,景色宜人,是淡水旅遊的絕佳景點。 

Data


採訪的情形


紅樓前的夕陽

Information
 紅樓就在德裕魚丸店隔壁通往石階的巷子裡,而且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唷。

 

【深度探索】

  紅樓,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達觀樓」是日治初期北台灣的著名詩人洪以南所命名的,達觀樓建於1895年,是李奎壁的父親李怡和所建,前後蓋了四年半,當年李怡和經營船頭行,家世顯赫,不過後來在李家的兩艘大貨船在滬尾港口互撞後,家業大受影響,因此將洋樓賣給洪以南。


( 圖片來源
台灣深度旅遊手冊2-淡水
)

   洪以南生於同治十年(1871年),艋舺人,是因捐建考棚而獲賜「急公好義」石坊的洪騰雲的孫子,以南天生聰明好學,曾考中秀才,除了博學好賦詩,善書法,常畫蘭竹,明治42年由北台詩人一百五十餘人創設的「瀛社」公推洪以南為社長。洪以南育有二子七女,其中長子就是台灣第一位眼科博士洪長庚,他因為忙於醫務,因此將達觀樓租給長老教會的郭青年,庭院拜日本人設置警報器,所以達觀樓也被淡水人稱做「彈水螺」。民國55年,洪長庚後人將達觀樓轉賣給他人,新屋主將年久失修的達觀樓加以整修,並將外牆粉平成黃色,所以後來有「黃樓」的誤稱。

   紅樓的建築非常具有特色。紅樓屬於陽台殖民地樣式住宅,陽台的做法主要是解決亞熱帶地方夏日強烈陽光與多雷雨的氣候問題,這種類型的建築物在近代的殖民歷史中,出現在許多被殖民的港口城市。

三面連續的拱圈迴廊直接成為紅樓的立面表現,分為上下分開的兩層,等距分布的磚拱圈與方柱,加上線腳處理,使得整棟建築散發優雅的氣質。之後,從室內空間往外望,拱圈成為景觀剪影的畫框,特別是東側迴廊,正好成為眺望觀音山與淡水河的最好畫面。花崗岩臺基將整棟建築襯托起來,散發優雅的氣質。底下留有通風口,防止潮濕。

  隨著紅樓改建為餐廳,內部的平面空間雖然已經改變,但是仍可以看到舊有的形制。紅樓的入口是中式大廳,這和一般洋樓置於中央位置的門廳有很大的不同,大廳隔屏後有餐廳,旁邊有樓梯通道二樓,大廳二側為室,服務空間(廚房與廁所)集中在後側陽台旁邊,二樓廳室連通迴廊,是重要的休閒空間。
  而紅樓建築的基本構成可以簡單分為:內側為開口較少的磚石構造,外圈則是相對輕盈的拱圈構造,營造出多層次的空間經驗,在整理的外牆立面構成上,近似淡水英國領事館,都是全紅的磚拱圈,拱圈與方柱,線腳加上綠釉花瓶(取保佑平安之意)欄杆,兩者相比,更加生動。最特別的是一樓迴廊內側的房間外牆全是唭哩岸石堆砌而成,砌功樸實大方,是同期洋樓建築少見的,而是陽明山系石造民宅建築的地方特色。(右圖為我們為竹東國中解說紅樓後的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