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延伸 

范特喜微創文化有限公司成立於 2011 年,他們的信念是:「選擇在 舊巷弄中,努力用『人的故事』延續一個城市的軌跡。」同年,他們在於台中市西區美村路一段 117 巷內的連棟透天房子,陸續設置一號、二號、三 號、五號、八號店鋪,形成第一個巷弄小聚落。他們想要透過空間的分享,譲更多努力創作庶民生活藝術的人,循著記憶的延續、綠色的覺醒、夢想的加乘和創作的熱愛,溫潤而有力地豐富范特喜的聚落,也豐富這城巿的生活。 一棟老舊的房子,在一個繁榮的城市裡,是突兀的,對於社區營造也是 一大問題。但如果有人將此改造,然後又將能保留的東西保留下來,讓建築本身的回憶能與新的材料結合,創造出新的回憶、風格,建築便有了重新活過來的感覺,但又不會讓附近的鄰居感到陌生,那些能讓人懷念的東西,仍在建築本身可以看到──這也是為什麼他們那麼堅持要保留這個建築擁有的記憶了。

文創的堅持

他們說,文創不只是文創,應該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融入民眾的生活。 所以他們也希望,來他們店裡是可放鬆的,在喧囂的都市裡,有那麼一個地方是可以放慢腳步去欣賞、去體驗生活的美好。 但他們同時也對想來爭取開店的承祖者,想要他們證明自己對品牌理念 保有足夠熱情,而且期待與承租者更加親近,進而產生相同共鳴。他們的員工偷偷地告訴我們,在那裡工作很開心,儘管有時候很忙,但想到是在幫助別人,心情就會變得愉快些,而且那裡的店家都很好,他們自己本身都有很多故事,下班後去找他們聊天是個很好的選擇。

夢想的加乘 

他們的原則:「堅持一個分享空間,試圖讓更多有趣的想法集結於此; 建構一個展覽空間,突破僵化的展覽模式,讓許多萌芽的觀念實現;打造一個專業教室,企圖使許多的可能性實現。」 但,如何看一個場地值不值得被改造?首先要觀察它四周的市場機能、 環境,地點……在改造之前要跟住家溝通,因為工程會發出噪音,而造成他們不喜歡;但沒有會不喜歡自己住家附近的廢墟被改造,有個廢墟在那裡,整個社區觀感就不太好了。追求在商業化與休閒的平衡,想要營造一個地方,一個可以讓人放慢腳步、放卻紛擾、如候鳥一般暫時休憩的地方。 有夢想很好,但也會被很多現實的事打壓,重要的是怎麼去處理?如果 可以做一份工作,能實現夢想又可以賺錢,這應該是眾所皆希望的吧?但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在綠光計劃的街上,每個店家都是鼓起勇氣出來開店的;但是事實往往比想像得更為艱澀……是的,開店不是一件小事,更不是多容易的事,很多出來開店的人,最後因為經營上的問題,而不能繼續經營下去。 開一家店,不是徒有金錢、手藝、特色,就可以經營好一間店的,還需 要有能接待客人的能力、在對的客群開店、合理的價格……一樣東西做得再好,沒人看見它的好,它的價值就不會被肯定;開店也是這樣的,有夢想、有勇氣,還要有能力讓自己的商品被客群接受。

巨人的肩膀 

范特喜的經理鐘俊彥說道:「青年人活絡的思考、身體的活力和時間的 優勢,總是扮演了個人人生轉折或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力,能夠在該改變方向或堅持的時候扮演關鍵的角色。人生充滿無限的可能性,有時候一個靈光乍現的想法就會衍生出一個令人驚豔的發展。有時候一個堅持,會累積出不可取代的價值。我們都在尋找和期待一個台灣再起的力量!相信它一定一直等在身邊!」

一路的精彩 

2011 年范特喜開始於台中市西區美村路一段 117 巷內的連棟透天房子,以工業設計為主題,陸續設置一號、二號、三 號、五號、八號店鋪,形成第一個巷弄小聚落。2012 年 以烘焙為主題拓展到中興街與向上北路一帶,完成「范特喜甜點森林」。2013 年 以「與傳統製造業結合」及「社區閱讀」的概念, 繼深耕在中興街與向上北路一帶,再完成「綠光計畫」與 「新手書店」。2014 年 以短期旅行為主題發展模範社區的街區巷弄, 正建置青年旅社及創作換宿的空間,以及活化社區活動中心。2014 年二月成立育成中心,目標在協助進駐的創業人發展更成熟的商業模式,並媒合資金與人才。到 2014 年已有近 60 家店鋪,工作室和展演空間的群聚聚落,包含創意設計工作者、複合餐飲業、獨立書店、 甜點烘焙工作者,以及台灣傳統在地製造生產,因此范特喜自 2013 年底開始, 積極開展都會以外的鄉鎮,嘗試連結更多在地的工匠技術與文史特色,例如宜蘭三星鄉,高雄美濃鎮,宜蘭烏石港,台中清水區等地方。 展望 2015 年,范特喜將建立更多目標,例如規劃中的孩童空間「Fantasy Kids」、「創意基地」...等。 范特喜持續結合聚落社區,營造不同主題生活聚落空間,讓聚落像有機體ㄧ樣能自我調整, 發展獨特的小型社區;也逐步營造社區關懷,為美好生活社區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