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心得
參與製作網博早已經是學校每年的慣例,然而這次的主題卻與以往不同,讓人耳目一新。習慣研究地方產業與特色的我們,這次以台灣中研女院士為主題,人物的探討更是新的挑戰。在詳細閱覽各方面資料、及<她們好厲害>一書之後,帶著期待緊張的心情開始兩天一夜的中研院行程。
除了文書資料吸收與處理,這次我們要學習如何抓時機、對話、訪問,因此大家當起小記者,全神貫注的留意觀察人來人往的院士晚宴現場。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一旁等候適當的時機,畢竟要在院士們用餐時間打擾,不能顯得太失禮。幸好我們很快就遇到了坐在餐桌一旁的彭汪院士賢伉儷,她親切的問候和態度讓緊張的我們稍微緩和。接下來的翁啟惠院長、李遠哲院長、鄭淑珍、劉翠溶等等,是讓我們驚喜又震撼,漫長等待過程的無趣與辛苦完全被拋在腦後。
為了最後的成果,耐心的等候是必要的。起了個大早,為的是兩個小時後的女院士大合照。以往只能從報章雜誌看到院士大合照,今天是一百多位中研院士同時映在眼前,當下的興奮和歡喜是難以言喻的。穿梭在擁擠的人群中,我們專心的尋找各個女院士,緊緊鎖定著深怕出了甚麼差錯。在大家緊湊密切的分工合作後,集合到現場的五位女院士,拍下歷史性的一刻。由於吳妍華院士因事耽擱無法加入合照,成了這次女院士合照的小小遺憾。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參觀余淑美院士的實驗室,各式各樣的專業器材設備、水稻樣本、詳盡解說令我們大開眼界。之後我們還旁聽了蔡立惠發表關於腦部癡呆症的全英文學術演講。雖然很多專有名詞無法理解,但聽的同時回想生物課的內容,基本的概念仍然是可以了解的。十年內阿茲海默症就能治癒了,最先進的科技與研究真是令我驚嘆。
這次參觀中研院、實驗室、與院士們對話、旁聽演講,完全是大開眼界。那的氛圍可以讓你了解到,有許多人正在以自己的專業付出回饋社會,一起推動讓世界更進步。同時也給了我們鼓勵與目標-向院士們學習、積極更新自己、堅定耐勞、回饋大眾。
(陳玫婷)
參與學生
想用一個詞形容這次學術之旅令人絞盡腦汁。新奇、寶貴、興奮、激勵人心一一浮現在我腦海中。
第一次實地走訪國家重要研究基地「中研院」,道路一旁河流、大樹營造出生氣蓬勃的氣氛,提振我的精神,更激起我學習的興致。
第一次見到院士,他們雖然外表平凡卻擁有全球最頂尖的頭腦,站在一旁的我如同無知、沒見過世面的鄉巴佬,見到他們便敬畏三分。想起拍照訪問時,院士有些和藹可親、老態龍鍾,有些口齒伶俐、眼神銳利,各個散發出不同的氣質,但我似乎能從院士們的一舉一動看透他們不停運轉的頭腦,設法翻出裡頭裝的學問。能見到學術界的佼佼者,這遙不可及、從沒想過的場景出現在眼前,心中的興奮、緊張全流露在對院士敬佩的眼神。
第一次參訪做「真正研究」的實驗室,如同身遊孕育千萬物種的亞馬遜森林,到處都是驚奇,我見識各式專業研究器材與實驗品、了解他們的用途,更增長對水稻基因轉殖的知識。我不禁開始幻想院士們穿梭其中的身影,希望自己有機會在實驗室工作,並擁有他們追根究柢、視挫折為朋友的精神。
第一次參加院士講座,雖然面對的是陌生的演講主題、專業名詞,我還是盡我所能的了解內容、感受氛圍,因此再次激起我學習的興致,並為這次學術之旅畫下最完美的句點。
這些「第一次」使我大開眼界,心情的起伏轉變讓我對這次學術之旅留下深刻印象,更增強我追求知識的慾望。看著兩天一夜學術之旅的照片,我記憶猶新更期盼下次與院士見面的機會。
(陳筱予)
看完「傑出女性學者給年輕學子的52封信」,劉翠溶女院士的部分之後,我深深被她那「學然後知不足、勤儉及努立不懈」的態度所感動。她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最終被提拔並成為史學的權威。從她的文章中,我學到治學應有的態度,使我獲益良。
(林嘉浩)
中央研究院每兩年召開一次院士會議,二零一四年七月一日至四日舉行第卅一次院士會議,為了進行「女院士在台灣」網博專題研究,維多利亞實驗高中國際班同學提前一天下午就進駐中研院守候。
這次網博專題「女院士在台灣」,希望深入研究長期在台灣研究的彭汪嘉康院士、鄭淑珍院士、王瑜院士、吳妍華院士、余淑美院士和劉翠溶院士,了解她們的學術之路,鼓勵更多女性投入學術研究。
開幕前夕是院士們的歡迎晚宴,老師帶領我們當起小記者,睜大眼睛努力尋找這六位院士的身影。
穿梭在歡迎晚宴,身旁全是山珍海味,即使餓著肚子,也要實現學術追星夢想,先後與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前院長李遠哲、朱經武、劉翠溶、彭汪嘉康、鄭淑珍等院士合照,經過一連串的震撼,早已忘記自己已經飢腸轆轆了!
第二天院士會議正式開幕,早早起床坐車趕到中研院參加開幕典禮。老師再三叮嚀要發揮小記者的實力!讓六位院士一次合照,這是多麼難得的一次機會!雖然過程中有些小挫折,但也讓我體會到記者的辛苦!
透過老師介紹,科技部長張善政、劉炯朗、鄭天佐、周昌弘院士和我們合照,因為我們穿整齊的校服出現在最高學術殿堂,李遠哲與翁啟惠院長的夫人也主動來詢問維多利亞實驗高中在那裡?我們的專題研究重點,還和我們合照,讓我們受寵若驚。
余淑美院士願意請助理安排同學參觀實驗室!可以說是意外的驚喜!第一次參訪中研院,就可以參觀國家級實驗室!這可真是值回票價!余淑美院士研究水稻的基因,進入分子生物研究室,看到許多曾經在課本介紹的尖端實驗設備與器材!一一呈現在眼前,滿是興奮!
感謝學校師長能給機會,讓國際班同學能參與網博專題研究!兩天一夜的行程我收穫不少!大家務必要把握千載難逢的機會!希望以後和這些學者院士繼續保持聯絡!
(方韋棋)
我們2015年網博研究主題是長期在台灣研究的中研院女院士。
自古以來,中國一直都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即使到現在,這觀念還是持續影響現今的社會。
從家庭,人際關係到職業商場,女性一直被壓迫著,這趟學術旅程除了與女院士合影,還能了解傑出的女院士,如何從性別的刻板印象脫穎而出。
學校結業式後,我們急急忙忙地包車上臺北。一進中研院沒多久,我們馬上就找到第一位女院士,彭汪嘉康院士。之前曾經聽與彭汪嘉康院士通信的(Maisie)同學說過,彭汪院士是一位非常溫和又慈祥的女性,她也的確是如此。
歡迎晚宴開始後,我們就一直在樓下等待院士們用完餐,努力尋找剩下五個院士的身影。接下來,我們又分別和劉翠溶和鄭淑珍院士照相。詢問劉翠溶院士,明顯感受她是一位很有威嚴又嚴肅的女士;詢問鄭淑珍院士時,從她帶點尷尬又難為情的表情,就能夠知曉她是謙虛又低調的人。
第一天晚宴,我們只見到三位女院士出席,將近九點才吃晚飯,回到飯店已經精疲力竭。 第二天早上,為了趕上院士會議開幕,大家睡眼惺忪抵達中研院,並在會場旁守候,開幕典禮結束後大合照,我們順利邀請五位女院士留下歷史鏡頭。
拍攝完畢後,余淑美院士留下來與我們攀談,我們獲得參觀她實驗室的機會,真的是非常幸運。前往實驗室的路上,每個人都十分興奮。參觀過程,雖然很多的學術名詞及植物生態,並不是很了解,但大家都非常認真聆聽研究員介紹,希望把每一字一詞都聽清楚,並詳記在腦海中。
參觀後,我們又回到人文大樓,等待最後一位吳妍華院士出現。剛從機場趕回來,吳妍華院士給予人的印象,就是一位非常忙碌又能幹的女性,與我們照完相後,他就匆匆離去。
這兩天旅程暫時告一段落。雖然這兩天一夜十分辛苦,但一切都值得。我們遇見每位中研院院士,個個都是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但他們還是願意花時間回應我們,從女院士身上不只是認識傑出的女學者,還看到大人物的謙卑。
(黃旻莛)
同學們走進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一個小小的研究室委身在樓層滿布眾多實驗設備的一角,大家四處張望,看著這有些顯得擁擠的隔間,心裡充斥著問號與驚嘆號。而就在這方兩三坪的小小天地,一位女科學家和她的工作團隊在此長年進行科學研究工作,且創下了許多令人驕傲的研究結果。小房間裡除了各種檔案、書件,牆上更是掛著許許多多的分析圖。研究生們埋頭認真地觀察著眼前的水稻苗,對我們這群突然的侵入者毫不在意,但這時,一位身形纖長的女士卻主動和我們打招呼,清澈的笑容歡迎著我們的來訪。這位笑起來眼睛像彎彎月亮的女學者,正是長年研究水稻基因功能、人稱「水稻教母」的余淑美院士。
(蘇家慧)
與其他院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