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院士舊聞-劉翠溶

國際婦女會 贈獎學金 今天頒獎

台北國際婦女會贈送了十二名獎學金給各大專校攻讀歷史學有心得的學生,來鼓勵他們研究中國藝術史、文化史、外交史。

這十二個得獎人是國立台灣大學學生曾野、錢新祖、林靜芝、徐純、阮芝生、蔣孝、劉翠溶、李美千  【1961-11-28/聯合報/02版/】

中華民國第七屆十大傑出女青年選拔,業已評審完畢,定本月廿五日表揚。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李洪昨天下午宣布評審結果,當選的十位傑出女青年是:

劉翠溶,卅六歲,彰化縣人,台大歷史系畢業後,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民國六十三年回國,即進入中央研究院擔任美國文化研究所專任副研究員,開展了女學人學術報國的新方向。【1977-03-19/聯合報/02版/】

 

 

台大劉翠溶博士 明在聯合報演講

談中國家族歷史研究趨勢

【台北訊】

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訂於明天下午三時,邀請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台灣大學教授劉翠溶博士,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五五七號聯合報新廈九樓,舉行嚷術演講會,講題為:「中國家族歷史研究之最近趨勢──兼論壞譜之應用」,歡迎各界參加聽講。

劉博士,台灣省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哈佛大學博士。近年與中央研究院院士費景漢諸先生合作,研究我國社會經濟史方面專題論著極多,散見中外著名學術刊物。【1983-02-28/聯合報/02版/】

 

 

學術的回報 沒有性別之分

【圖與文/陳碧華、梁玉芳】

中研院本屆院士選舉只選出一位女性院士--人文組的劉翠溶(圖左)。昨天傍晚確定當選後,劉翠溶出席院士晚宴時仍是衣著樸素。已先到場的三位女院士彭汪嘉康、黃以靜、卞趙如蘭(右起)惺惺相惜,主動趨前舉杯相敬。並合影留念,旁人以英文說她們是「美麗的圖畫」。女院士們說,未來還要有更多女性當選院士才好.中研院加上新科院士共有一百八十二名院士,女院士七人。

劉翠溶說,民國六十四年她來到中研院工作,當時全院只有三位女性研究人員,女性是研究院稀有動物,但她相信,只要非常努力,舉術給人的回報不會有性別之分。為了學術,她選擇單身,至今無怨無悔。

劉翠溶說,她不是那麼在乎得到院士。但有一次走在路上,院內女同仁問她選舉情況,她回答「不在乎」;但女同事回答她:「妳不在乎,但是我們在乎啊。」因此劉翠溶說,希望她當選院士能對女性研究者帶來鼓舞,那就是最有意義的事。

【1996-07-07/聯合報/03版/焦點】

 

 

專訪新科院士院士頭銜 光榮沉重

國內研究受到肯定 當不當選都會繼續研究 海外看好台灣學術 盼多與大陸、國際接觸

【採訪中心、國際新聞中心/聯合採訪】

昨天當選的中央研究院海內外新院士,對於能夠脫穎而出當選選士,均感光榮。新院士們接受本報訪問時,對於台灣當前的學術研究環境予以肯定,並認為台灣學術界應多與大陸及國際接觸,做更多的交流。

以下是部分受訪新院士的談話摘要:

●劉翠溶(人文組):

對我個人來說,院士的頭銜,可能稍嫌沈重了一點;以前是個愛做什麼就做什麼的平凡人,未來也是,若說「院士」就該如何了不起,對我的心理負擔沈重了些。不論當不當選院士,都會繼續研究工作,希望我的當選對中研院的女性研究同仁能有些鼓勵,女性只要夠努力,一樣會受到肯定。

 

 

本土院士的學問之路 系列之一 劉翠溶做研究像吃飯一樣自然

學術光環「太沈重」 希望院士頭銜博臥床的母親一粲

【記者梁玉芳/專訪】

站在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的前廊,前天剛當選院士的劉翠溶在巨大建築的對比下,顯得特別瘦小、孤單。一身樸素、神情肅穆,腋下還夾著一把陽傘,她就是新科院士中唯一的女性。在周日下午,她來到研究室,有值班的同事向她道賀,她點頭說「謝謝」,臉上是一貫的平淡表情。

五十五歲的劉翠溶說,研究對她來說,是一種習慣,早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是呼吸、吃飯一樣自然」,除了學術研究之外,「別的,我也做不來」。

由研究所時代開始走上學術之路,劉翠溶說,「我的生活從那時開始,就不曾改變過,就是研究室、圖書館、家裡;不過是美國、台灣的場景不同罷了」,像鐘擺擺盪在固定的軌道上,劉翠溶樂此不疲。

以研究經濟史、歷史人口學的成就獲得院士的學術桂冠,劉翠溶說,像這樣冷門的領域,國內只有她一個人獨鍾歷史人口學,獨自走在學術路程上,有時難免感到孤單,但她實在感謝中研院和經濟所,「能夠容忍像我這樣的人,研究主題對當代經濟大問題沒什麼相干」,自由地享用各式資源,最後還不吝惜地選她當院士,她直說學術光環「太沈重」,她不過是個平凡人,只希望院士頭銜能博臥床的母親一粲。

在彰化女中時,念台大醫學院的大哥就告訴她,「台大歷史系的教授陣容堅強,個個都很厲害」,少女時期的劉翠溶就把台大歷史系列為第一志願,史學名家沈剛伯等人後來也都成了她的老師。大學時代上了中研院院士許倬雲的課,試著寫了這輩子第一篇學術論文,題目就是漢代經濟史,就這樣開啟了對經濟史的研究。

在台大歷史研究所當學生時,到中研院史語所幫忙整理檔案,原本一次單純的打工,卻對她學術研究有很大影響。劉翠溶說,她不僅學到如何使用第一手的史料,也由此寫了碩士論文,為史語所首任所長傅斯年說的「動手動腳找資料」的樂趣做了實驗。

劉翠溶不好意思地說,她的碩士論文寫的是「順治康熙年間的財政平衡問題」,後來有某基金會為她出版,但她已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來不及校對,結果錯誤百出,基金會幫著印了幾百本,她一本也不好意思送人。對於她的「處女作」,現在幾大箱還「塞在床底下」。

對自己的第一篇著作,目前也在台大歷史系任教的劉翠溶說,她會給自己打八十分,分數不高,「現在許多年輕的孩子比我要聰明多了,口才也比我好」,懂的知識很活,論述能力高強,她每每批改學生的報告,就為他們喝采,「他們有很好的想法,是我在同樣年紀時不會想到的」。

在哈佛大學六年,只有「苦讀」二字可以形容,「日日夜夜就是讀書」。對年輕學子,她想說,「做學問,沒別的捷徑,就是選了方向之後,全力以赴。」劉翠溶說,當你發現缺了什麼,趕快動手去學就是了,為了研究經濟史,她學日文、法文、經濟學,以研讀第一手的史料,為了研究,還從頭學電腦、寫程式,一切「DIY」,做學問全得自己來。

學成回到中研院,「幸運地」遇上中研院院士費景漢邀人合作經濟史研究,有人推薦她。經濟學家費景漢開口問她:「妳懂微積分嗎?」她老實回答:「沒學過。」費景漢只說:「那要學呀。」於是她敲了宿舍隔壁、數學所同仁的門,「請給我一本最淺,我看得懂的微積分,好嗎?」自修學了微積分,也讓她後來一頭栽入注重計量的人口學時游刃有餘。

一九七六年,「恰巧」有人推薦她到費城賓州大學人口研究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卻形成劉翠溶學術領域重要的轉捩點,「就是這時開始研究歷史人口學」,這在台灣還「只此一家」的學問,但國外在一九五○年代以來已沛然成形,她決心向無人深索的領域邁進。

劉翠溶說,「他們要選我當院士的原因,可能是我花十幾年研究中國歷史人口學,花了苦功夫,也發現了一點東西吧」。她陸續到美國猶他州摩門教的世界族譜協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的國學文獻館等處蒐集了五十種族譜,包括河北、河南、山東等大陸十一省及台灣等共五十個家族,將原本毫無意義的生卒年月日,由天干地支、皇帝年號,還原為西洋紀元,再將這些數字重組為有血緣脈絡的家庭統計。

可以想像整個研究過程是一個橫跨數百年、幅員是大半個中原的巨大拼圖,劉翠溶將其中的十四萬餘名男性及十一萬餘名女性,由出生、婚嫁、生育、死亡,一塊塊拼起,再藉由電腦描述中國人口的概略性的輪廓,自此中國歷代人口不再只是數字而已,人口學家所想了解的人口學內涵,諸如中國歷史上的生育、婚姻、人口遷移等問題也有了答案,並為其他學門的中國古代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作為一個女性學者,劉翠溶是有些「性格」的。至今未婚的她,從不覺得有何缺憾,就是自然而然地走了一條一般女性不會走的路。她一直感謝母親開明,放手讓她在學術中優游。「我很警覺,不要對我的女性同事太過苛求」,母親三年前車禍臥床以來,她放慢了研究的腳步,放棄所有出國機會,和姐姐挑起照顧母親的責任,因此她深知家務磨人,會磨掉人在學術上的雄心,沒有家累的她自認沒有資格要求別人。

但劉翠溶坦承,學術圈中,男性對女性研究者常有的批評就是「不夠努力,學術論文審查不夠格,又抱怨是性別作祟」,劉翠溶說,她從不敢掉以輕心,「我比許多男性更努力」。今天中午,中研院一群女性研究員將擺下只限女性參加的「母雞宴會」(Henparty)為劉翠溶道賀,為院士頭銜,也為女性學者的光榮成就喝采。

【1996-07-08/聯合報/06版/生活】

 

 

中研院?女學者惜女學者

母雞會 恭喜劉翠溶

【記者梁玉芳╱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昨天在活動中心有一場小小宴會,只限女性參加,以英文暱稱為「母雞宴會」,新科院士劉翠溶是其中的「最佳女主角」。廿多位女性研究人員舉杯恭賀劉翠溶,「我們早就知道她會當選院士,因為她是最好的」。

平常各忙各的廿多位女性研究人員,難得地放下研究及午間會議相聚,送了劉翠溶一張卡片及一大束鮮花,感謝劉翠溶「為本土的女性研究者走出一條路來」。卡片中由台史所籌備處研究助理詹素娟鈿鈿地畫上研究室即景,並以「經濟史家」四個字嵌入贈語「經緯古今、計濟譜牒、精研史變、卓然成家」形容第一個本土的女院士劉翠溶,沒有觥籌交錯,女性情誼盡在不言中。

昨天聚會的女學者大多是經濟與歷史學科的研究者,近史所政治外交史組主任魏秀梅說,「三個女人在一起,就像菜市場啦」。但女學者聊的不是老公、孩子,而是交換研究的方向。劉翠溶說,她未來想做中國歷史上的老年問題,把題目放大來做;當場有人說可以提供她清代「年老致仕」退休制度的資料。

【1996-07-09/聯合報/06版/生活】

 

 

劉翠溶在頒獎典禮中發表專題演講

指出研究台灣史 放眼世界史

【楊克華╱中興新村】

中央研究院院上劉翠溶昨天以「我們要如何研究台灣歷史」為題,在「台灣文獻獎」頒獎典禮中發表專題演講指出,台灣史的研究應避免「以台灣論台灣」,唯有以世界史的眼光來研究,才能夠有所突破。

劉翠溶指出,台灣歷史研究的涵蓋層面既多且廣,論著數量也相當可觀,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並不是台灣史這個學術領域不受重視,而是如何提升研究水準,使本地的台灣史研究論著受到國際學術界重視。

劉翠溶說,我們寫歷史,是為了大家看的,不應該只是為了統治者;中國舊史學的研究弊病,只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只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只知有陳述而不知有今務、只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以及只能鋪敘而不能別裁、只能因襲而不能創作,以致無法將史學功得普及於國民;所幸,在梁啟超提倡新史學之後,傅斯年又把德國歷史主義的史學介紹到中國來,使中國史學研究有了科學考證新方向,晚近余英時又提出綜合的觀念,又將研究層次提高。

劉翠溶說,真正的史學,必須是以人生為中心,裡面跳動著現實的生命,否則千千萬萬的專題研究,都沒了生命。因而,本世紀以來,史學家主張要由下而上,研究一般人的歷史,於是出現了「環境史」的研究,環境史家研究歷史,不只要深入社會下層,還要深入至土地本身,把大地看作是歷史的一個代理人,而且存在歷史之中。她強調,這是值得台灣研究者注意的新史觀,也是最能展現綜合歷史的研究範疇。她已經在做,且在六年前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提出,並收入澳洲國立大學「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中。【1999-05-22/聯合報/14版/文化

 

 

人文社會科學營 新學年開辦中研院士授課

每年甄選200名高一生課外學習

【記者李彥甫╱台北報導】

國科會昨天宣布,將與教育部自新學年度起合辦「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每年在全國甄選兩百名高一學生,進行為期兩年的課外學習,並邀請多位中央研究院院士及教授親自授課,從中學時代開始培養他們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興趣。

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處長朱敬一強調,「人文與社會科學營」不會採用自然科學營甄選「資優生」的模式,將以各方面的綜合表現做為彈性的甄選考量。

朱敬一表示,規畫小組預計九月完成課程規畫,今年底接受第一期報名,明年三月甄選,入選的兩百名高一學生將分北中南東四區上課,學習時間從高一下學期至高二上學期的暑假時間為主、上課時期的週日為輔,進行約六十六天課程,內容包括約卅個糸列的題材,每個題材有十小時授課及四小時實地田野了解。

國科會將在兩年的營隊課程結束後,頒授結業證書,但不會列入升學保送的正式條件。朱敬一表示,課外學習不會變成升學制度的一部分,但也許會成為學生甄選保送時的有利因素。

親自授課的中研院士包括李亦園、杜正勝、楊國樞、曾志朗、劉翠溶、胡佛、朱敬一,同意參與的教授也都是各領域的知名學者。【1999-08-20/聯合報/06版/生活】

 

 

延緩 文理分流 低年級不分系

國科會公布「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草案 建議各部會重大決策小組納入人文社會學者

【記者李彥甫╱台北報導】

行政院國科會昨天公布我國首版「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草案,內容列舉我國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六大困境,並提出九項改進策略,建議延後高中文、理分流,大學全面實施低年級不分系。

白皮書直指長久以來「重科技、輕人文」的偏見,使台灣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在過去廿年雖有進展,但對社會的貢獻有限。

國科會主任委員黃鎮台表示,國科會將建議行政院聘請科技顧問時應有「人文社會科學顧問」,各部會組成重大決策小組時,都應納入相關人文社會科學學者。

為解決人文社會科學人才不足與斷層問題,白皮書建議延緩高中文、理分流,同時也建議大學全面實施低年級暫不分系,鼓勵學生廣修人文、自然、生命等三大領域的課程,培養大專生開闊的知識視野,等到高年級再分系。

首版「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源於去年一月的首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會議,經過一年的撰寫後定稿。

全文共分五章,近日呈報行政院後開始執行具體行動方案,未來也將定期修正。

除了對社會的貢獻未能彰顯,人文社會科學的其他五項困境為研究領域難以均衡發展,有的是顯學,有的卻是盲點;研究人才不足,出現斷層,學者漸不願從事冷門領域;缺乏理論建構的格局,多數人習於用西方理論套用本土議題,產生國際學術邊陲的困境;學門之內與學門之間缺少對話;研究環境有待改善。

白皮書撰稿委員會召集人之一、中研院院士朱敬一表示,為了改善上述困境,政府應該採取九項策略,包括改善人才培育機制、改善高級研究人才國內進修與研究環境、深植國內學術研究的根基、強化學術評鑑機制並促成良性競爭、推動研究前瞻性議題、協助國內學者開拓國際視野、推動研究資訊系統性整理及普及化、普遍建立諮詢人文社會學者意見的管道、提供合理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經費。

朱敬一表示,白皮書對於九項策略都提出實際推動的辦法,例如推動前瞻性議題研究上,建議政府組成規畫小組,針對全球變遷、資訊與生物技術革命等衝擊進行深入評估。

黃鎮台表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經費近年已有近兩成的大幅成長,但與先進國家的分配比率相較,仍顯偏低,應該要設法改善。

「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撰稿委員包括王振寰、朱雲漢、李豐楙、杜正勝、林正弘、黃寬重、葉俊榮、管中閔、劉維琪、劉翠溶、瞿海源等國內知名人文社會學者。【2000-01-07/聯合報/6版/生活】

 

第二屆院士吳健雄是我國第一位女院士,曾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以色列沃爾夫物理獎等學術獎項,被譽為中國的居禮夫人。

吳健雄之後二十年,產生了另一位女院士,生物組的黃周汝吉;除了她們兩位,至今另有七位女院士,她們是人文組的劉翠溶、卞趙如蘭,生物組的彭汪嘉康、黃詩厚、黃以靜、葉公杼、吳妍華。

 

 

劉翠溶 專長經濟史人口史

外表嚴肅但熱心 奉獻研究未結婚

【本報記者李名揚】

把全副精力投入學術研究,對於自己研究領域以外的問題,都不喜歡回答,看到有人拍照就會下意識閃躲,討論事情時不多說一句廢話;但在嚴肅的表面下,卻藏著一顆善良的心,看到有人有困難就樂於協助,所上活動經費不夠,會自掏腰包,這就是中央研究院新任副院長劉翠溶。

劉翠溶生於一九四一年,現年六十二歲,專長經濟史及人口史

;她是台大歷史學士、碩士、美國哈佛大學遠東區域研究碩士、遠東歷史與語言組博士;一九九六年獲選為中研院院士,一九九八年中研院成立台史所籌備處,她受命擔任籌備處主任。

劉翠溶的同事指出,未婚的她把一生都奉獻給研究,從研究所時代開始,劉翠溶的生活就集中在研究室、圖書館及家裡三個地方。

劉翠溶研究時發現自己缺少什麼,就馬上學,留美時她為了研究經濟史,苦讀日文、法文及經濟學,還從頭學電腦、寫程式;回國後為了和經濟學家費景漢合作研究經濟史,特地借來微積分自我進修。當年中研院院士許倬雲引進社會科學方法,推動史學改造,劉翠溶正是追隨的學生之一,被史學界視為「在史學改造中成長的學者」。

劉翠溶曾在一場公開演講中指出,台灣史研究必須避免「以台灣論台灣」,而應從世界史的眼光切入

;就像她昨天在交接典禮上致詞時所說的,歷史是綜合的學問,歷史學者有必要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學者互相切磋,孤立會造成專家費盡全力解決的問題,從鄰近領域來看,可能只是瑣碎的問題。

【2003-10-01/聯合報/A11版/綜合】

 

 

劉翠溶 接任中研院副院長

台史所籌備處主任 女性掌副座 院史第一人 李遠哲稱人事案與政治議題無關

【記者李名揚╱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昨天舉行新舊任副院長交接典禮,原副院長朱敬一回任經濟所特聘研究員,由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劉翠溶接任,劉是中研院史上第一位女性副院長;中研院共有三名副院長,另兩人是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及「冠狀病毒之父」賴明詔。

交接典禮由院長李遠哲主持,他表示,劉翠溶工作非常認真,她「每天工作廿五小時」,是標準的工作狂;她曾在歷史語言研究所、美國文化研究所(現改名歐美研究所)、經濟研究所和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工作,涉獵非常廣泛,西方世界尊稱這種人為「文藝復興人」。

媒體詢問這項人事案與最近備受爭議的台灣史、去中國化問題是否有關,李遠哲再三強調,中研院是學術研究單位,和政治議題沒有任何關係。

劉翠溶致詞指出,現在人文科學已經必須同時進行專門領域及跨領域的研究,而跨領域研究必須先經營氣氛。她舉例說,中研院歷史三所(近代史、歷史語言、台灣史)應該可以結合組成研究團隊,對各種課題做跨時期、跨區域的研究。

劉翠溶說,要提升學術研究水準,除鼓勵在國際上發表論文外,也可考量研究領域的特質,有不同作法;例如史學、文學、哲學、語言、文字等方面,若以中文書寫可以把研究成果呈現得更好,用中文出版最好的作品吸引國際學界的重視,應是合理可行的作法。【2003-10-01/聯合報/A11版/綜合】

 

 

沈呂巡對誰拍桌,劉翠溶因誰飆淚?

【社論】

外交部政務次長沈呂巡在立院拍桌答詢,讓一向頤指氣使的朝野立委為之氣結。同一天,中研院副院長劉翠溶在國會備詢,卻因綠委輪番對她叫罵,當場委屈落淚。民代與官員的對應落到這種地步,反映了台灣走不出民主政治的「撞牆期」。

一定有人為劉翠溶感到不平,認為立委欺人太甚,這是認為錯在立委;也有人認為沈呂巡的姿態太高,不符政務官的風範,這是認為官員有問題。

以劉翠溶為例,她的學術專長在經濟史,但民進黨立委卻拿狂牛染病基因逼問於她,這不僅是強人所難,簡直到了「酷刑逼供」的地步。憑著民代身分,蠻橫無理地刁難一位素有自尊的學者,這不是仗勢欺人嗎?更有甚者,綠委問道「九成八的台灣人帶有易染病基因」,這種胡謅的問題,竟也大剌剌拿到議事殿堂問政,豈不可恥?

官員的應對能力,當然亦待加強。吳內閣成立後,包括吳敦義、江宜樺等人在立法院的幾度應對,都受到外界的肯定。他們共同的特色是:姿態不卑不亢,對質詢權表示尊重;對於立委無理或惡意的舉措,則說之以理,並堅定地反駁;對於無聊的取鬧,則以幽默及機智輕鬆化解。這樣的態度,不僅展現了自身的專業,維護了政務官的尊嚴,又無損於議事的流暢;更重要的是讓反對黨議員知道斤兩,不敢得寸進尺。沈呂巡的火候,顯然尚待修持。

行政官員與國會議員之間的詢答,原是民主憲政中極為重要的機制。立委未盡職守固然不宜,但亦不可以國會為凌辱官員的政治刑場;至於官員倘太過卑躬屈膝則失格調,但若竟至趾高氣昂,亦非所宜。國人希望見到官員及議員之間,皆能據理力爭,但亦能維持基本的相互尊重;如此始能提升政治文化,也才能使國會成為真正的國是論壇而不致淪為低俗的政治秀場。【2009-11-21/聯合報/A2版/焦點】

 

 

綠委、健康交迫 劉翠溶不幹了

中研院副院長職 王汎森接任

【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中研院副院長劉翠溶日前在立法院受立委砲轟落淚,透露因健康因素早已倦勤,她已確定今天卸下職務,遺缺由史語所特聘研究員、院士王汎森接任。

劉翠溶學者性格十足,平常除了在典禮場合必須以副院長身分致詞外,鮮少對外公開發言,對媒體也是敬而遠之。她上個月赴立院答詢,民進黨立委陳亭妃與管碧玲一路咄咄逼人,從美國牛問到網路監控,讓向來直言的她不禁哽咽,說出四月間因心臟病住院,早萌辭意。

之後不少網友為劉翠溶抱不平,有人還仿日本「百鬼夜行圖」畫了一幅諷刺漫畫,將兩立委畫成厲鬼,對瘦弱的劉翠溶張嘴咆哮。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任命劉翠溶為副院長時,她斬釘截鐵說自己只做三年,翁啟惠認為可以說服她做滿任期。但健康因素加上立院風波,劉翠溶還是選擇提前回到台史所的單純研究工作。

根據中研院人事公告,史語所特聘研究員、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將接下人文社會領域副院長一職。王汎森專長中國近代思想史、文化史,九十三年當選中研院院士時年僅四十六歲。

中研院依三大研究領域設有三副院長職務,人文社會領域外,數理科學領域副院長是中研院院士劉兆漢、生命科學領域副院長是中研院院士、生化所特聘研究員王惠鈞。

【2009-12-31/聯合報/A1版/要聞】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