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依照地理位置分別分類為北部阿美族、中部阿美族、海岸阿美族、馬蘭阿美族和恆春阿美族這五種。他們原分布在花東縱谷平原,為原住民人最多的族群。

每個地方的原住民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神話,最常聽到的當然就是洪水的傳說了,如今在阿美族中,有著兩個雷



除了年齡階級會產生不同服飾風格外,不同區域的阿美族在服飾上也有所不一樣,阿美族服飾大略分為北部中部南部,服飾以色彩作為區別
北部阿美族:紅色、黑色、白色三色為主。
南部阿美族:融合卑南族衣服的形式,還披上鑲有各種顏色穗子的霞披,       而是以黑色、紫紅色、黃色、綠色、紅色、橘色為主。

服裝種類
阿美族的服飾可分為常服與禮服兩種。「常服」即為日常生活所穿著的服裝,而「禮服」則分為盛裝與季服兩種,都是在舉行祭儀活動時所需要穿著的服飾。

男子服飾
常服的樣式通常比較簡單,在傳統上,男生會在上半身穿著麻製上衣或是皮衣,而下半身僅圍著一條遮陰布,夏天較熱就赤裸上半身不著衣服。到了冬天較冷的時候,因為阿美族的男生上身所穿著的對襟無領長袖長上衣比較不保暖,所以常常看到阿美族的男生會在外面加穿套袖或是披上一件胸披,可以比較保暖。
阿美族男子穿著的無袖上衣,屬於傳統方衣形制

 

 

〈圖一〉
為阿美族男子穿著的傳統式無袖上衣

 

 

 

 

禮服較為盛重,是為了祭典儀式所穿著的服飾,其種類包刮有巫師禮服,婚宴禮服以及豐年祭時穿著的盛裝,通常阿美族的男生頭上會戴有頭冠或羽冠的裝飾,上半身穿著對襟圓領長袖短上衣或長衣,下半身則穿著後敞褲,有些部落的男生還會另外加穿一件流蘇群或是獵首袋,則頭目和長老會穿著紅色長袍,搭配項鍊。
頭目和長老穿著用的紅色長袍           阿美族男子下半身常穿後敞褲,於山林間行走保護腿部
〈圖二〉頭目和長老穿著的紅色長袍       〈圖三〉下半身常著的後敞褲
流蘇裙是部分阿美族部落在盛裝時所搭配的服裝
〈圖四〉有些部落會另加件流蘇裙
女子服飾
上半身通常會穿著對襟圓領長袖短上衣,下半身會圍上一或兩條的圍裙,小腿部分常會看到繫著一對護腳布,氣候比較炎熱像夏天的時候,通常會赤裸著上身,而在下半身只穿著圍裙。參加祭儀的時候,女生會穿著盛裝並頭戴珠冠或羽冠。現今女生上衣材料,大部分採用太子龍、細棉等,衣服的顏色可分為紅色、黑色,紅色主要是年輕女子穿著,黑色則是年紀較長的婦女所穿著,下身圍一或兩件圍裙,女生裙子的樣式,可分為單裙與兩片裙,以黑布為主,四周緄白布,縫上彩色細條並在裙擺繡花。
小腿部分繫著一對護腳布,護腳布(又稱綁腿)常見是黑色布縫上長條的白色雙層布,並且在黑色布上面各釘上一條細毛線,在穿戴時以白色布條順著小腿纏繞而上,至膝蓋處繫附帶細繩上繫牢,避免在跳舞時掉落。女生會穿著胸掛,胸掛是用彩色波浪紋及鎳片裝飾,因上衣部份均短小,因此用胸掛避免胸部裸露。並在腰上繫上腰帶,腰帶是用彩色毛線編成麻花狀各兩條,在盛裝時繫於腰部與腹部,上下各一條並繫成蝴蝶結。

 
〈圖五〉及〈圖六〉為女子表演服飾,組員於阿美文物館時體驗服飾

〈圖七〉左一為阿美族女子穿戴的大花帽,組員穿戴後合影
檳榔袋
大略介紹
檳榔袋又稱攜物袋、情人袋、佩袋等,在阿美族社會中,檳榔袋是日常生活中相當實用的物品,由女生製作,原本做為母親送給子女或女子送給情人的定情物,裡面可以放置煙斗、菸草、檳榔、石灰等小物品。

檳榔袋種類
在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造型,將檳榔袋的造型分為兩種:
方形為主:北部阿美族、中部的秀姑巒阿美族與靠北方的海岸阿美族。
船形為主:南部族群的馬蘭阿美族及靠南方的海岸阿美族。
兩種混用:中間的花蓮長濱、豐濱地區。

在個人擁有物中,以檳榔袋的靈力最強,死亡時一定要以此陪葬,若此人壽終正寢又擁有數個檳榔袋時,較新的可以讓生者繼續使用,但舊的一定要陪葬。現在檳榔袋演變成參加豐年祭或重要活動時,必須佩戴的配件,並且成為阿美族集體認同的重要標誌。
檳榔袋依年齡而使用不同的佩袋,棕色麻布佩袋為老年男子所用,青年男子則配戴有施以精緻十字繡花紋者,老人所用之佩袋雖亦有十字繡花紋但其多以絨線編成。

穿戴方式
檳榔袋又稱情人袋,可裝檳榔、菸葉、菸具、小刀等物品參加喜慶時,要由右肩到左腰斜背在身上,參加喪事時,要由左肩到右腰來佩戴。另外,未婚男女約會或參加舞會的時候,要直直的挂在右肩,不可以斜背,如果想暗示別人自己已經有對象了,就要把背帶綁短,直直的挂在左肩。

 

 

〈圖八〉
情人袋主要以方形、船形兩種造型為呈現方式
圖八為船型檳榔袋

 

〈圖九〉為方形檳榔袋

資料來源: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

 

 

 

資料來源:阿美文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