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101室文史照片
文載照片
101室文史照片

101室的文史照片中,讓我們了解了鹿港近來的演變,原來以前的鹿港街道。101室文載照片
102室服務中心
服務中心
102室服務中心

102室服務中心,有鹿港民俗文物館簡介,辜顯榮先生簡介,遊客服務,進到民俗文物館應該要遵守事項。102室服務中心
103室服裝佩飾
服裝佩飾
103室服裝佩飾

展出清朝時的服裝特色有:清代官服,刺繡類,烟袋,眼鏡袋,纏足鞋,烏巾,袖口,婦人服飾及刺繡,劍裙,衣領,衣裙,滾邊……等等。103室服裝佩飾
104室戲曲樂器
戲曲樂器
104室戲曲樂器

除了耳熟能詳的布袋戲外,還有傀儡戲、皮影戲……等,此民俗技術兼有祭祀、娛樂、社教、藝術及經濟等多元功能。104室戲曲樂器
105室辜氏祠堂
辜氏祠堂
105室辜氏祠堂

文物館內仍保存辜家祠堂,每年清明節前後,辜氏家族成員都會回到老家來祭拜歷代祖先。105室辜氏祠堂
106室宗教禮俗
宗教禮俗
106室宗教禮

因時因地有不同的展覽,採訪時,恰好介紹南北館在鹿港所在的地點與館名,戲曲神田都元帥、石雕觀音、龍生九子各行各業的祖師爺。106室宗教禮
201室辜氏臥房
辜氏臥房
201室辜氏臥房

清代紫擅木仙床,壯觀大方、清代大理石桌椅-桌面的雲紋,有如天空朵朵彩雲、清代麝石抗椅,即雲南大理現出產的大理石。201室辜氏臥房
202室會議廳堂
會議廳堂
202室會議廳堂

左右兩側大門以大素縈繞,屬簡單、美觀、大方之設計並冨寓意。廳堂中央擺置活動長型會議桌椅乙組,可視與會人數之多寡伸縮使用。202室會議廳堂
203室仕女閏房
仕女閏房
203室仕女閏房

習俗中,臥房的家具是以紅色系列為主,取吉祥喜慶的氣氛,所以床鋪也就美其名為「紅眠床」。203室仕女閏房
204室餐飲器皿
餐飲器皿
204室餐飲器皿

昔日家境富裕之家,宴客時所選用之莚席器皿非常考究,尤以壽誕宴會時,更備有專用器皿。204室餐飲器皿
205室齋堂
齋堂
205室齋堂

展示繪木雕長案桌組、齋堂陳設供桌組、瓶爐几座、雕三王圖小八仙桌、祈求富貴小八仙桌、八角型糕餅座。205室齋堂
206室書畫文獻
書畫文獻
206室書畫文獻

珍藏前清「殿試策」,相當於今日高考試題,乃昔時文人中舉後,應進士考試試題。珍藏詔書,即為聖旨206室書畫文獻
日本寫真
日本寫真

為回饋在地的鄉親只要是設籍在鹿港者免費,福興、秀水的鄉親,票價只要半票喔!
開放時間:上午九時起,至下午五時止。星期一館休,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另外憑入館票卷可免費租借本館腳踏車。
注意事項:展室內請勿拍照、飲食,及攜帶竉物進入,謝謝合作。 文物館電話:(04)7772019

我們最感興趣的就這個室了,除了耳熟能詳的布袋戲外,還有傀儡戲、皮影戲……等,現在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掌中戲的由來吧!

相傳明末泉州議才子有志科舉,劫屢試不中;某次於赴考途中,夢一銀髮老翁執其手,書「功名歸掌中」五字。該書生醒後大悅 ,料此試定然功名在望,然放榜依然落地,灰心之餘,常刻木偶把玩於掌上,並以稗官野史編造戲文演於鄉里。其一則以炫耀才學,再則抒發胸中鬱悶之氣。後因精湛之演技,一時遠近爭相延聘演出,此書生方悟「功名歸掌中」之真義,而後語多失意書生劫競相仿效,風行泉州,此乃「掌中戲」支源起。

掌中戲、皮影戲、傀儡戲等,均屬人偶之表演,此民俗技術兼有祭祀、娛樂、社教、藝術及經濟等多元功能,尤為先民生活與藝術之經驗累積,亦反映其時代性及地方性特色。本館所珍藏之皮影戲、掌中戲、傀儡等人偶及戲台,頗值玩味觀賞。

  • 戲曲樂器景觀
  • 皮影戲
  • 布袋戲
  • 傀儡戲
  • 象棋
  • 民俗雜耍
  • 南管、北管
  • 香包、麵玩
戲曲樂器景觀

 

 

皮影戲偶

皮影戲相傳源於漢武帝和寵妃李夫人的傳奇,台灣稱「皮猴影」,屬於潮州戲曲系統。是用牛皮雕成人物造型的戲偶,藉著燈火照射影幕,由演師靈活地操弄,同時安插生動的唱白和配樂,足可上演一齣具夢幻的劇情。


皮影戲偶―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悲傷到無法上朝,所以有一個人用紙刻了人臉,然後表演給漢武帝看,讓漢武帝相信李夫人還活著,並走出了哀痛。

 

 

 

 

 

 

布袋戲偶
布袋戲偶

布袋戲是集雕刻、刺繡,和地方戲曲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在台灣,以鹿港等地為中心的南管派擅長文戲,深獲名流雅士的種愛。但是民國以來,漸被通俗的北管派和金光戲所取代,文戲不再是「轟動武林,驚動萬教」了。


布袋戲偶―有一個人進京考試都落榜。有一次,他夢見一位老人在他手中寫下功名歸掌中5個字,於是他再次進京考試,結果又落榜。他回到了家鄉覺得很鬱悶,所以就做了布袋戲偶表演,結果越來越出名,他才終於明白那5個字的意義。

彩樓

舊時布袋戲的戲閣,是用木材雕造成兩段,分為頂蓬和下蓬,舞台中央是團名,兩旁有加冠屏,各寫出將、入相。凌霄簷、龍柱---------等,都精雕人物及花草,敷上金箔,光彩耀眼,遠望好像一座寺廟樓閣,美稱為「彩樓」。

傀儡戲

傀儡戲原本是漢末嘉會慶典的助興節目,明代傳入台灣時,因為腔調走因而別稱「加禮戲」,又在民間的祭煞祈福,宗教意味濃厚。戲偶像幽靈般,必須透過藝師的操弄來表現,難怪後人諷刺沒主張而任憑擺佈的人是傀儡。


還有可別忘了,因裡面塞棉絮,所以懷孕的婦女不行看,不然生出來的小孩就會得『軟骨症』。

 

 

 

 

 

 

象棋

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文宗開成4年(西元839)相國牛僧孺取車馬將士卒加砲,由古代象戲改良成棋戲。棋子共32粒,以顏色分為兩軍對峙。所謂「您有炮來我有車,連環馬,看您老帥那裏逃」,鬥智中別具灰諧氣氛。


現代是兩人就可玩起象棋,然而在以前卻是四個人一起玩,兩人指揮、另外兩人下棋,真是有趣。

 

 

 

 

 

 

 

民俗雜耍

古早在市集廟口常有民俗雜耍的表演,熟練技藝配上詼諧旁白,引人佇足圍觀。清末民初,鹿港興安宮前就有位鼎鼎大名的吞劍師父施劍山,館藏的九連環、鐵叉紙、傘、劍、藥罐,正是其公子施能當年的道具和精采鏡頭。

 

 

 

 

 

 

 

 

南管、北管
南管戲曲

南管樂器,曾獲康熙皇帝賜號為「御前清曲」的南管,於清朝中葉時,藉著兩岸貿易由泉州傳到台灣,鹿港更蔚成雅正齋、雅頌聲、崇正聲、聚英社,和大雅齋五館鼎立的盛況。樂器共十音,有絃有管的,所以總稱是「南曲管絃樂」。

 

北管戲曲

北管樂器,北管是台灣民間舊戲中最普遍的曲藝,鑼鼓喧天,節奏明朗激昂。大約在乾隆、嘉慶之際,梆子腔、崑腔、福祿、西皮、和四平各派相繼傳來本島。俗諺「豬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亂彈指的就是福祿和西皮,甚為風行。

香包、麵玩

香包和麵玩的才藝,在今日只能靠師父或廟會來傳續。但是在鹿港舊俗中,媳婦們可真不簡單,每逢端午佳節要繡香包給晚輩佩掛避邪,冬至還得做五彩瑰麗的米雕供品拜神祭祖,並揑些維妙維肖的麵人,以為擺飾和童玩。

香包 麵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