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穩定日趨發展,日本國內居民也逐漸移居臺灣發展,在當時日本移民進入臺北市。總督府考量城內各種官方建築分布,及艋舺、大稻埕已是臺灣人為主的舊市街,遂規劃臺北城西門附近空地作為日人居住處所,並成為內地人聚落,為應付日人生活機能需求,官方委請近藤十郎,規劃於西門旁的「新起街」,建造現代化的西門市場(新起街市場)。

  當時官方選擇此地作為市場建造地點時,近藤十郎特別將市場入口設計成八角形的兩層樓洋樓建築,另一邊則是類似十字形的紅磚磚造一樓樓房,八角形類似傳統漢人信仰的八卦,十字形則如同西方基督宗教的十字架,透過特殊的建築型態,創造出空間的安定性,以期生意興隆財源廣進,1908年落成完工後,吸引許多攤商到此聚集,成功吸引人潮。

  由於本地是以日人為主的聚落地,再加上此地係以商業為中心的聚集,1911年市場旁建起臺北第二座神社「臺北稻荷神社」,這座神社供奉主神為倉稻魂命,在日本神道教信仰中,被視為掌管財富、守護農業生產和民眾生命之神。戰後,臺北稻垣神社遭到拆除,改建成為西門紅樓創意市集。


圖04:1939年台北西門市場及稻荷神社(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05:臺北稻荷神社(圖片來源:1931年,《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台北市勝山寫真館)

圖06:稻荷神社祭典活動(圖片來源:1938年,《臺灣日日新報》,第13745號。)
圖07:臺北稻荷神社改建為西門紅樓創意市集(圖片來源:研究團隊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