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總督為祭祀與台灣有關的英靈,尤其是臺灣出身,參加日中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東亞戰爭&太平洋戰爭),為大日本帝國捐軀者,於是指定建造護國神社,並於1942年建造完成。

  護國神社(招魂社)是日本近代才出現的信仰,根據日本日本厚生省於1973年4月14日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1937-1945年間共有207083名台籍人士投入戰爭,包括採招募之軍屬(含軍夫)126750名,以及軍人80433人(初期為志願兵制,陸、海軍志願兵分別共有5000餘名及11000餘名,1945年後則實施全面徵兵),其中前者有28158人戰死,後者有2146人戰死,總戰死人數為30304人,至2004年為止,名列日本靖國神社「靈璽簿」的台籍人士有27864名。戰後,臺灣護國神社在戰後遭到拆除,原址上改建為圓山忠烈祠,正式名稱為國民革命忠烈祠,成為祭祀中華民國烈士。


圖01:臺灣護國神社鳥居(圖片來源:1942年,《鎮座紀念臺灣護國神社》)

圖02:臺灣護國神社拜殿(圖片來源:1942年,《鎮座紀念臺灣護國神社》)

圖03:臺灣護國神社本殿(圖片來源:1942年,《鎮座紀念臺灣護國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