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為了徹底推行皇民化運動,神社的空間也成為各級學校施行生活教育的最佳場域。日治時期就讀公學校的小學生,每星期都由各年級輪流到神社作一些清掃環境的工作。通常都是由老師帶領學生至神社,由神社的幹務司分配工作,工作內容大都是清掃神社內外環境、拔除雜草、修剪樹木等工作。

  除了清掃的工作之外,神社奉仕還包括「神饌田」的耕種。當時幾乎每一間公學校只要有空地,就會撥出一塊地來當作「神饌田」。插秧時,心要恭敬。神社的幹務司在每次插秧前,都會告知上天大地秋天皇。這樣虔誠的心,自然而然地會影響師生的觀念,體認「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要愛惜米穀,就必須先從學習插秧做起。每天吃的菜也是自己所栽種採收的。就生活觀念的培養來看,這是最能落實在生活教育的方式。神道教育思想也透過神社的勞務活動,深入地在臺灣各地推動。

  日治時期,各級學校的學生在畢業之前,學校都會選定一天,帶著畢業生集體到神社參拜,並且作神社奉仕的工作。神社奉仕完畢之後,大伙兒在神社人員幹務司的祈求祝福之後,排排站在神社前與同學、老師合影留念。拍完神社奉仕畢業照之後,同學間的離愁漸漸濃郁,從此紛飛各地。南洋戰事已起,全台各地都在動員徵調軍伕,此一別離,不知昔日同窗好友幾人能回。

資料來源:
  數位典藏網站,臺灣老照片〈臺灣神社傳奇〉,
  網址:http://proj1.sinica.edu.tw/photo/subject/2_temple/index.html
圖01:士林公學校學生在芝山巖境內座神社清掃侍奉(圖片來源:行政院文建會典藏)

圖02:東勢公學校在東勢神社前所拍攝的畢業紀念照
(圖片來源:行政院文建會數位典藏網站~臺灣老照片〈臺灣神社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