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殘酷的戰爭炮火四起,神社成為日本殖民政府祈求勝戰的精神寄託所在,數以萬計的臺灣青年投入「大東亞聖戰」。徵召入伍時,在神社的祈願參拜,使得神社成為老一輩臺灣人的生命歲月中,與親人、愛人生離死別的空間記憶。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揭開中日八年抗戰的序幕,戰爭初期,戰火並未波及臺灣,臺灣島無不明顯感受到戰爭所帶來的煙硝味。以消滅臺灣人的漢民族文化精神為目標的「皇民化運動」也隨之開展。除了廢止報紙的中文,推行國(日)語,撤廢偶像、寺廟等,同時也強制神社參拜。當時的臺灣青年,隨時隨地都可能被徵調到南洋或中國大陸戰地當軍伕。

  1941年4月,以標榜昂揚戰爭意志、實踐決戰生活、強化勤勞態度、完備民間防衛為目標的「皇民奉公會」成立,由臺灣總督長谷川清兼任總裁。下設總務、宣傳、訓練、文化、生活、經濟等部門。地方各州、廳、市、郡、街、庄等設有支部、分會、支會等,其長官由各級行政首長兼任。6月,各地分會紛紛成立,很多台籍仕紳、醫生、學者、商人、辯護士都被徵召為幹部。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皇民奉公會」成為驅策總動員的機關。戰爭期間,成立「拓南農業戰士訓練所」、「拓南工業戰士訓練所」、「海洋訓練隊」、「高砂義勇隊」等組織,訓練臺灣青年,投入戰爭,擔任軍伕。更於1942年及1943年間分別實施陸軍與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將近21萬臺灣青年被徵召到東南亞及華南戰線。維持家計的青壯年男人,一旦被徵調入伍,家中的生計來源便幾乎斷炊,生活變得非常困苦。家中的女性不得不堅強起來,獨撐大局。

  日本殖民政府為了祈求勝戰,神社的祈願祭、奉告祭等戰時祈願也在臺灣各地展開。出征前,部隊長會率領部隊至神社參拜,祈求勝戰。但是,在這場戰役中,臺灣青年總共犧牲了兩萬八千多人,而倖免於死的,卻都成了俘虜,被關在集中營,歷盡千辛萬難,才得以回到家園。

資料來源:
  數位典藏網站,臺灣老照片〈臺灣神社傳奇〉,
  網址:http://proj1.sinica.edu.tw/photo/subject/2_temple/index.html
圖07:青年軍伕在潮州神社前的參拜,以祈求凱旋歸來
(圖片來源:行政院文建會數位典藏網站~臺灣老照片〈臺灣神社傳奇〉)


圖08:民眾至台灣神社參拜,並且為當時的日本勝戰而祈福。
布條上 寫著「祈皇軍戰勝」、「祈武運長久」的字樣。
(圖片來源:行政院文建會數位典藏網站~臺灣老照片〈臺灣神社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