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語的「伯公」指的就是祖父的哥哥,將伯公視為是一個家族中的大家長,具有權威可以決定並承擔生活中的苦樂,不只是和土地結合,更和客家人的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所以客家人親暱的把土地公稱為「伯公」,並且每天早晚各獻一炷香,也就是代表著向長輩請安的敬意,在客家人的聚落中,處處可以見到伯公的身影,可以說是一種極具生活化的宗教信仰。
不論伯公的造型是簡樸亦或是富麗,在客家人的心中,伯公就像是個親密的長輩,永遠屹立在鄉里的土地上,護佑著整個家族,為大家承擔所有的一切。
走進客家人祭拜祖先的廳堂裡,在祖宗牌位下或是有一個簡單的石碑,或是用一張紅紙寫著「土地龍神」。從龍神牌位兩邊寫著「福與土並厚,德配地無疆」、「福與山河重、德同日月長」,或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的對聯看來,取用的都是福德正神首字的嵌字聯,可知土地龍神也是伯公的一種,掌理著家宅風水。
一般民間信仰的土地公,我們客家人稱之為伯公,其人文信仰如同我們客家話介「伯公」,就是指祖父的哥哥,依輩份來說是既親近又受尊敬的長輩。早期客家人拓墾亦或農業時代,客家人為求風調雨順,在所到之處都會建立一個伯公雕像,最常見的就是大樹下(通常是榕樹或璋樹)就設立了一個香位,伯公沒有神像,可能就以石頭代替,或是在田頭設立田頭伯公,早晚耕作時向伯公祈求今年能有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