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一支漢人,由中原南下在贛閩粵交界的廣大山區避難,與原住民的畬族、瑤族、苗族、黎族...等南方百粵人相融,被這些原住民視為作「客」的人,而這支漢人起初也有作「客」的心境,故稱為「客人」或客家。
客家南遷路線是先到贛南,再轉閩西,再下粵東,最後在粵東發揚光大。其歷史遷移,從秦漢以來,大規模的至少有五次之多,都是戰禍、遭受北方異族侵迫、或改朝換代,迫使漢人由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帶,往長江流域以南避難及發展所形成的。
客家人多分布於粵閩贛山區,其守護神為山神三山國王,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必然是客家人的居住地、或曾經居住過的地方。三山國王廟之於客家人,與開漳聖王之於漳州府人、保生大帝之於同安縣人,是相等同的,都是族群的信仰神。
但是,有客家人的地方未必都有三山國王廟,即有部分客家人是不信奉三山國王的。雖然如此,有客家人的地方,大多數是有三山國王廟或神存在的。
但從三山國王的傳說看來,其中的人物及時代背景多發生在大動亂,民族大遷徙的年代,顯然足以激起客家人孤臣孽子的悲懷心情。一方面追念中原故土的鄉愁,一方面感悼正朔王室的凋零,客家人於將上述心情寄託投射在三山國王這樣的傳說人物身上。
推究其原因是三山國王是屬「山神」。因為受清朝初期渡海禁令的約束,早期客家籍移民台灣人數偏低,移民潮也延遲多年,縱使在中南部平原地區開始落腳,但肥沃的可耕土地早已被佔,所以多數只得轉往山區墾殖,然而山區瘴癘叢生,謀生不容易,加上山區裏有嚴重的「番害」--山地原住民,於是能在山裡發揮神威、保護鄉民、且又能和鄉民「溝通」的三山國王,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台灣客家人重要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