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茶發展史

 

 

【臺茶之起源與初創】

台灣有茶,早於荷蘭據臺時期(16241662年),荷蘭人所寫的《巴達為亞城日記》1645311月之記事中載有『茶樹在台灣也有發現,唯似乎與土質有關,……』,雖未載明發現地點,但其所指之茶樹無疑是指野生茶樹,且與清代文獻所載水沙連(今南投埔里等地區)之野生茶樹,應無相關。因為荷蘭往南投水沙連方面的發展遲至1650年左右才開始。

 

【野生茶與栽製茶】

又據《諸羅縣誌》(1717年)記載:『水沙連內山,茶甚夥,……』;《素嵌筆談》(1736年)載有『水沙連社茶在深山中,……每年通是與各蕃說明,入山焙製』;而《淡水廳誌》 中亦載有貓螺內山產茶,性極寒,蕃不敢飲。所謂貓羅內山乃今南投、埔里、水里地區的深山;而水沙連乃埔里的五城往集集、水沙連一直到濁水溪上游蕃地的總稱。當時蕃地與平地隔絕,非經通事(理蕃官職)與之議妥,不得進入。由此觀之,台灣先民早已利用野生山茶焙製茶葉營販。

然而,台灣二百餘年來茶樹栽培及茶葉製造之發展,與上述野生茶並無關連,茶園所植之茶樹品種,更與野生茶樹無親源之關係。台灣現今供製造包種茶、烏龍茶等優良地方品種,是先民由福建帶來之閩茶品種,據台灣舊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之臺灣誌中記載:『據台灣住民之口傳,同治初期(約1826年)台灣北部茶園只有二處,在台北東南方向,其一位於深坑附近,一位於坪林尾庄內,其後增植之茶樹均來自該二處之茶子及苗木。』早期製茶技術亦由福建製茶師父來臺傳授,因此台灣產製包種茶、烏龍茶技術乃源自福建。

 

【栽製茶之引入】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種,種植於傑魚坑(今台北縣瑞芳地區)相傳為臺灣北部植茶之始。

清咸豐乙卯年(1855年),林鳳池氏自福建引入青心烏龍種茶苗,種植於南投縣凍頂山,相傳為凍頂烏龍茶之起源。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張氏兄弟由安溪引入純種鐵觀音,在台北木柵樟湖山種植成功,相傳為木柵鐵觀音之起源。

 

【台茶之父—吳振鐸】

茶葉在台灣出口農產中,曾佔百餘年極為輝煌的歷史。早期挑起出口重擔的茶種和製茶技術,皆源自於大陸。台茶外銷所賺取的外匯利潤,相當微薄。

自國民政府來台後,全力著手新品系茶樹的育種,大力提昇製茶技術水準和輔導業界,積極拓展外銷。近五十年來,「台茶」的名號,在全球茶業舞台仍未沒落,其重要功臣即為吳振鐸教授。

吳振鐸教授,福建省福安縣人,原任福建省立福安高級茶葉職業學校教導主任,民國36年七月來台渡假,即應台灣省農業試驗所,聘為平鎮茶業試驗分所製茶系主任,隔年,任所長職,連續服務37載,前後在各學術雜誌及報章上發表達100篇。全力投身於台茶發展工作,並致力將台茶於困境導向輝煌成果。

本專題研究小組在此,特別感念這位終身從事「茶事」工作的台茶之父吳振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