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法脈人物末寺  
佛教之本流 清代佛學發展 台灣佛教與日本 光復後的佛教 台灣佛教現代化年代表
佛教當代發展趨勢 全台性佛寺特質 基隆的佛教擴展 靈泉禪寺之創建 創建人物
♁台灣佛教的現代化與年代表

  日據初期,當時有所謂的四大法派,而對台灣北部的佛教貢獻甚大的是,四大法派中的基隆靈泉禪寺派的善慧法師和觀音山凌雲禪寺派的本圓法師,一代表曹洞宗,一代表臨濟宗。

年 份
重 要 記 事
西元1898
善智師與妙密師相偕來台,駐錫基隆是清寧寺弘法。不到一年,信徒日漸增多,遂發起建寺。
西元1901
妙密師於7月27日示寂,因使在基隆建日弘法度眾的任務,就落到善智師的身上。
西元1902
善智師引善慧師、善性師等至谷山湧泉寺,禮景?和尚出家,受妙蓮老和尚的具足戒。
西元1905
因大水窟的林來發氏願獻一甲多地為建寺基地,由董事許梓桑氏等鑑定後,決定在此動工建寺。
西元1906
善智師示寂,建寺之事,全數由同門師弟善慧師繼承。
西元1907
善慧加入日本在臺曹洞宗的僧藉,和該宗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
西元1908
十月佛殿完工,舉行菩薩安座開光典禮,善慧法師晉升為靈泉寺住持。
西元1909
申請增蓋天王殿三棟及東西兩廊(右名「西歸堂」,左名「報恩堂」),由總督府核准後於隔年春完成,也是為了安頓信眾和護法的長生祿位,可以看出法務激增的狀況。
西元1910
在靈泉寺開設短期學院,訓練青年僧。
西元1911
拜訪曹洞宗本山總持寺管長石川素童,並得其協助得到內務省宗教局的嘉獎,請回新修訓點大藏經一部。在大正年間的新佛教運動與全島性佛教組織南瀛佛教會中,善慧法師是具有相當領導地位的,是日、中、臺佛教三省的交流與互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西元1912
善慧法師到東京請經,請回訓點【大藏經】一部共八千五百三十四卷,於是靈泉寺在年秋,開辦「愛國佛教講習會」,是台灣佛教史上,第一次由寺院主辦大規模的佛教講習會。有信教和思想改造的雙重目的。
曹洞宗在台佈教總監向日本曹洞宗宗務申請特別補助擴建校舍,私立台灣佛教中學林便改名為「私立曹洞宗中學林」。
西元1913
善慧法師到印度、緬甸等地,請回玉佛和佛舍利。由蔡桂林秀才陪,至東京請經。(是「大正藏」之前,台灣寺院最先擁有的全套藏經。)
西元1914
赴大陸,請回舍利塔一座,於是築大禪堂於天王殿右畔。
西元1915
有「西來庵事件」爆發,齋堂和齋友受牽連者甚多,引起宗教界的大恐慌。但靈泉禪寺不受影響,因受大正天皇特頒「御金牌」一座給靈泉寺,在同年十二月五日安放於大雄寶殿。
西元1916
四月台灣總督府舉辦「勸業進共會」。勸業進共會會期間,善慧與心源和尚等組織「台灣佛教青年會」。
「台灣佛教中學林」定名;九月向總督府申請建校許可,十一月安東貞美總督准予設立。(第一代校長為曹洞宗台灣別院院主-大石老師;學監為月眉山開山善慧老和尚;副學監為觀音山凌雲寺住持本圓和尚)。
西元1917
台灣佛教中學林於四月一日正式開校。
靈泉寺三塔興建完工,為了慶祝三塔落成而舉行了水陸法會,及法會期間的佛學演講活動。(內容有:迎聖諷經、秋季祭典、石塔開幕、祝釐萬壽、祠堂回向、設放水燈、大施惡鬼、追薦國觴。)
西元1918
創建基隆月眉山靈泉寺。
西元1918後
勸業進共會會期中,善慧與心源和尚等組織「佛教青年會」。後感於佛教人才養成之重要,所以在曹洞宗別院的觀音禪堂開設「私立台灣佛教中學林」(今泰北中學前身),並向日本政府立案。
西元1920
大石堅童師辭職東歸。
西元1921
善慧師升任為林長(即校長),直到1933卸任為止,長達十二年之久。由於佛教中學林創校以來靠募款支應開支,善慧認為這樣下去不會長久,便在基隆市開了間肥料公司。但因為經營不善,不及一年就結束營業。向曹洞宗借來開公司的錢無法償還,佛教中學林經營亦陷入危機。
西元1922
曹洞宗在台佈教總監向日本曹洞宗宗務申請特別補助,「私立台灣佛教中學林」便改名為「私立曹洞宗中學林」。
西元1933
四月十三日,靈泉寺舉行大雄寶殿改建完工的落成慶典,以及創寺三十週年的紀念式典。
四月十九日,善慧師奉命啟程赴朝鮮滿州視察該兩地的佛教。(大雄寶殿改建的費用中,有來自曹洞宗大本山的三千元補助款。而善慧師也失去了完全自由的自主權。)
西元1935
「台灣佛教中學林」,改採五年制,又易名為「私立台北中學」。(中學升格一事,在善慧師林長任內,一直沒有進展,而是到了島田弘舟的時代才達成。而且改為注重社會一般教育,畢業後維持僧侶身分學生極少。)
西元1937
學生增加,男生移至士林新址,原址改稱「修德實踐女子學校」。戰後,再易名為「私立泰北高級中學」。是台灣佛教界辦得最悠久的一所中學。
西元1945八月光復
台灣光復後,積極組織「台灣佛教總會」。十二月十一日善慧圓寂。
 

 

♁佛教當代發展趨勢

  1.現在台灣佛教包含的四大系佛教:漢傳、藏傳、南傳、日本佛教這四種。勢力最大的依然是漢傳佛教,漢傳寺院在台所佔的比例,仍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漢傳佛寺雖然大多屬於臨濟宗法脈,但是真正了解臨濟宗禪法內容,並且加以實踐、宣揚的寺廟甚為罕見。

  2.地方性寺院:四大法脈在台灣繁衍的寺廟數量多達三百六十處,占漢傳佛教的百分之十六。而四脈之中以法雲寺分支數量最多,其次是大岡山脈,第三則是觀音山脈,月眉山脈最少。

  3.全台性佛寺:指「弘法領域遍及全台灣」的寺廟而言,此類都以一處根本道場為軸心,並依發展陸續在各地設分支機構。四大勢力的根本道場分別位於南部(星雲的佛光山)、北部(聖嚴的法鼓山)、中部(與惟覺的中臺山)、東部(證嚴的慈濟功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