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連結至我們的作品-大會位置
連結至我們學校首頁

.計畫簡報完成日期:2007/02/23

.學校: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
.指導老師:李啟嘉 老師
.多少學生參與這個計畫:8人
.他們的年齡:17歲
.連絡: nanluman@yahoo.com.tw
 活動照片
 計畫總覽

1.
我們參加的網界博覽會類別是: 地方社團與族群

2.決定此專題的原因及動機:
  我們決定此題目的動機,是因為想知道關於宗教信仰這樣的一個團體,對我們生活有什麼幫助,而這又是如何同樣影響到居住在基隆的每一個人。基隆是個早期就開始蓬勃發展的地方,而在日據時期,我們基隆的佛教發展也因為日本的關係,才有了更深遠的影響。靈泉禪寺在當時,是台灣首屈一指的佛教發源地,光是它的末寺就遍布全台,且從這時候開始,就慢慢的滲透台灣每一個角落。我們這樣的行動,除了是去認識這樣的團體外,也是為了讓居住在基隆的每個人都知道,原來這創立一百多年的禪寺,除了有輝煌的過去外,至今也還是持續的幫助每個需要幫助的人。

3.「我們的地方」社區說明:
  靈泉禪寺,位於基隆市東南郊的月眉山腰,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是台灣北部重要的佛教發祥地。靈泉禪寺依山傍水,環境清幽,登山四顧,群峰並列。山中綠竹茂密,幽篁雅韻,沿途有觀音石像。基隆市誌中記:「靈泉禪寺舊名香蓮菴,在金山冷水坑,咸豐三年編為廟宇,有泉、清冷涼入心脾,騷客到此品茶,謂之靈泉試茗。」

4.專題研究計劃概要:
1.介紹靈泉禪寺於台灣佛教史的地位
2.靈泉舊有建築的特殊風格與新風貌
3.日治時期直到台灣現今的基隆佛教信仰脈絡
4.日治時期直到台灣現今的佛學教育、僧俗互動

5.我們如何連上Internet:
  我們在學校全部使用ADSL學術專線,每秒最快可達1.5MB,而隊員在家都是使用ADSL寬頻網路上網。

6.克服的問題:
1.觀念上的認知
在蒐集文獻資料時,對於資料的整理方式意見相左,指導老師希望詳細的敘述,隊員覺得重點式的文章較容易閱讀。後來經過多次開會討論才決定,使用重點式的文章,並補上一些簡單的敘述。


2.課業與活動的衝擊
因為我們都是高二,課業也相對的變的稍重。平日要兼顧課業與網博的進度,對我們來說,是一大課題。而我們的作法是盡量利用週末的時間來完成每一次開會決定的進度,平常就專心致力於課業上。而遇到大型考試時, 就稍微暫停所有工作,等考試結束後,再繼續進行。


3.採訪的作業
採訪對我們來說是最難執行的工作,因為要敲定受訪人的時間及我們的時間,通常時間上都比較難配合。像第一次的訪問─訪問信徒,就定在學校放學後,因為 剛好學校裡的淑禎老師是靈泉禪寺的信徒,這是唯一一次全員到齊的訪問。而第二次訪問─離開靈泉禪寺的師父,因為時間沒有辦法在假日,師父要休息,所以便請公假,外出進行訪問。第三次的訪問─靈泉禪寺裡的師父,就在寒假,大多都能出門。


4.最後的整理作業,團結一致
越接近尾聲,要整理的東西越多。偏偏有人出國、有人到南部,使得人數減少許多。寒假,又近過年,時間上本來就比較難排在一起。雖然只剩下四、五個人,但是大家團結一心,為網博做最後的努力。

7.金句箴言: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把握每一次的經驗,分享你我的成長。

 計畫要素

1.從事本次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劃研究活動如何有助於你們學校課程和教學的需求?
   在這次的研究,接觸到了許多有關於歷史、地理以及公民科中宗教文化的部份,還可以學習搜尋、彙整資料的方法,以便我們做報告時有充分的能力與技巧。在學校正式課程方面,我們可以藉由親自觀察古蹟、研究靈泉禪寺沿革發展以及創建過程,來體驗歷史的腳步,進而更深入的理解台灣歷史的發展。接著寺廟周邊環境的認識與寺廟發展分布圖,這些都加深了我們對臺灣地理與地圖的記憶,而且當我們看到長期暴露於陽光下的石雕時,我們還會研究它的腐蝕原因,這也增進了我們對地科的好奇心。我們還可以由新舊建築的對比中,得知文化的轉變,以及不同的建築風格與其地區之關係。這些都有助於我們對社會科的認識,以及有加深印象的功效,讀臺灣的歷史與地理時會變的比較輕鬆。

2.我們如何使用資訊科技來幫助我們的網界博覽會計畫?使用了那些工具?
 
 我們使用的軟體,在製作網頁方面有Dreamweaver、Microsoft FrontPage ,並且使用Microsoft Office來協助我們編輯文稿和資料方面的整理,而在美工方面我們使了Photoshop還有 ACDsee 等等的軟體,在上傳方面我們則使用filezilla這套FTP軟體協助我們將製作完成的網頁上傳。

3.我們如何經由線上或親自接觸來擔任我們的網界博覽會計畫中的大使和發言人角色?
   我們在打電話或是正式訪談時,都會以這個身份去認識受訪人,這樣會讓受訪者覺得我們比較專業,而且會對我們感到放心,在訪問時才會與我們做進一步的討論。當受訪者是僧侶時,我們會盡量問比較深入而且比較複雜的問題,他們給我們的回答,都會比較接近核心概念,這讓我們得到一些書本上沒有的資料。到靈泉禪寺參訪時,也是以一個研究者的身分去,裡面的僧侶都會帶我們到一般民眾不能涉足的地方,還會認真的為我們講解,這讓我們對於靈泉禪寺的建築,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與認知。

4.我們的專題研究計劃對我們的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和衝擊?
  首先是影響我們的想法,本來我們以為佛教只是多種宗教中的一支,沒想到開始研究後才發現,雖然每個宗教的教義都不同,但是全都是希望將人導向正途, 以及給人心靈上的寄託,並不如我們想像般膚淺,只需要幾尊神明、幾位和尚以及一間廟就能夠成為佛教;只要吃素、剃頭、唸佛經就能成為一名僧侶。其實想要成為一名僧人,還得經過佛學的洗禮,以及對教義有明確的了解,心術正直才有資格;而要成就佛教這個宗教,其實更加困難,不只需要有能力的僧侶, 更需要有完整的制度。接著是佛學院給我們的衝擊,我們一直認為,佛學院只是單純培養佛教人才,沒想到佛學院就像一般的學校一樣,教導學生識字、歷史、地理、化學等等,這些全都屬於佛學院的教學範圍,並不如想像中的狹隘。

5.你們地方上的其他成員如何提供協助或義務參與你們的專題研究計劃?
  整個專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像是靈泉禪寺的惟盛師父,以及禪寺內的師父跟信徒們都很樂意的接受我們的訪問;另外基隆市的佛教圖書館的師父們,以及學校的許淑
禎老師 也同樣給予我們訪問的機會。這些人士除了協助我們的訪問外,也很熱心的為我們解說靈泉禪寺的歷史,也因為如此,使得我們在專題研究中,遇到的困難幾乎都能夠透過他們而得到解答, 而我們能夠努力至今,全都是有他們的幫忙,所以真的很謝謝他們呢。

6.發現、教訓和驚奇!
  透過這次的專題研究,讓我們對靈泉禪寺的影響有更深一步的認識。我們藉著一步步去探索答案,體會其中的道理,每一次的新體驗,也給予我們個人磨練的機會。靈泉禪寺在過去開山祖的努力下興盛起來,又漸漸沒落,不過現在因為眾人的幫助下,又開始二次復興起來了,在這段期間中,禪寺內的僧侶們仍然持續地努力,傳播佛教,提升人心,給予需要的人幫助。 我們發現靈泉禪寺雖深處山中,但仍有不少的民眾遠道前來,雖然現今社會的年輕人,因為外在的影響因素較多,對宗教信仰較漠不關心也不願參與,不過當這群人在生活、心靈上有困難時,也是會到此尋求心靈寄託。這說明了,宗教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7.專題研究計劃貢獻度

參與人員
工作事項
百分比
學生 1.聯繫並採訪受訪者
2.攝影、拍照及訪談錄音
3.文書紀錄並整理訪談內容
4.資料收集找尋及編輯書面資料
5.擬定訪問大綱
6.填寫進度報告
7.網頁及美工製作
50%
指導教師 1. 召開與主持小組會議
2.專題網頁指導與檢視
3.電腦與網頁製作技術輔導
4.擬定網頁製作時程
5.協助訪問
30%
靈泉禪寺

的師父及信徒們

1. 接受訪談
2. 歷史、建築解說
3.提供拍攝場所
15%
佛教圖書館的師父們 1.接受訪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