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本站的架構 計劃簡報首頁 我們的心路歷程 返回首頁
 
 
《專訪紀錄》採訪吳淑娟老師

 
時間2月3日下午1點
採訪者:簡慈秀,記錄者:林玫均
受訪者:吳淑娟老師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 撰寫《台灣基隆地區古典詩歌研究》,現為明德國中實習老師。
地點:安樂中學自然科辦公室

問:請問現在還可以在哪些地方或資料,查出傳統詩社在日據時期的活動情況?
吳:在台灣日日新報及日據時期的詩報可查到,但台灣日日新報無記載詳細內容,只是公告當時活動的時間和地點,而詩報都只刊登得名作品,作品內容都較短。二次大戰後,詩社的活動教日據時代少一點。
 
問:在刊物方面,除詩報外,基隆地區的詩人目前看到的個人別集很有限,就您所知,有其他詩集發行嗎?
吳:有個人出版的線裝書,但都很薄,只有二、三十頁,有許多可能就是親友之間流傳而已。有的因戰爭爆發,或者政治因素,擔心被抓,因而沒有出版。早期日人為攏絡漢人,提倡古典詩,鼓勵詩社活動,他們自己也參予,但後來因為大戰爆發,極力推動皇民化運動,漢文刊物都不許再辦,所以對詩社的活動就開始處處限制,關係較為緊張,就沒有那麼興盛了。當時瀛社較為親日,櫟社較為明顯抗日。日據時代曾出版過東寧擊缽吟集,也可以看看。
 
問:日據時期,主要活動的人物是誰,和他們的社會地位有什麼關係?
吳:主要是商人之類,較有經濟地位、政經背景或是書房老師。書房老師以書房名義教導古典詩,類似現今的詩社。另外也因日本政府當時提倡,成為一股風氣,許多人也跟著加入,或者部份因為個人興趣投入。
 
問:基隆詩人與台北瀛社的互動關係如何?
吳:基隆詩人與台北瀛社關係很密切,後來才有小鳴吟社的成立,參予人物許多都重疊,從以前就有這樣的脈落。
 
問:他們當時活動的狀況如何?
吳:日據當時已有會費制度,但是主要還是由一些商人階層支持,當時許多活動都在酒樓舉行,也會有風月女子出現,像風月報就反映了這種現象,這中間許多藝妓本身就會作詩,經常和詩人往來。而現在許多活動,也多在餐廳聚餐,也多少保留當初那種形式。
 
問:日據時期詩人的外緣活動有哪些?
吳:詩人們在婚、喪、喜、慶,彼此都以寫詩方式道賀或哀悼,這是很平常的互動模式。
 
問:日據時的古典詩歌的傳承方式?
吳:許多都有家學的淵源背景。有的是師生關係,有的是父子關係。受到影響,而投入詩壇,這是比較常見的。
 
問:當時從事古典詩與現在環境有何不同?
吳:我認為與政府有關。若政府不支持,其他更不用說,小詩社就算有繳交會費,付場地費之後也沒了,許多經費在籌措上有困難,政府如果不支持,許多活動根本就很難辦起來。
 
問:除被稱為愛國詩人的黃景岳外,有沒有政治立場較明顯的詩人
吳:像張添進、李碩卿,都是比較反日的,其他就不太明顯,因為當時許多人物跟日本政府關係還不錯,而且許多詩人們也覺得日本人對地方很有建設,對台灣還不錯。另外華僑鄞江吟社,本來就是華僑的身分,所以也比較反日。鄞江吟社的社員名單與基隆地方詩社重疊,但目前留下來人物方面的資料很少。
 
問:日據當時的詩人喜歡寫些什麼?
吳:與現在詩人不同,現在都是寫一些應景詩,當時什麼都寫,題材非常多樣化,很多我們看起來比較冷僻的題目也會出現,日據後期親日色彩較為濃厚,會有一些這些色彩的作品出現。
 
問:吟會的詞宗是如何決定?
吳:通常左詞宗年紀較長,右詞宗年紀較輕。
 

問:基隆地區有哪些吟唱活動
吳:之前有鱟港秋之吟。現今則因經費不夠,也因內部運作問題,就沒有再舉辦。只剩邱天來老師私底下會教學。吟唱一直不為主流,連學院也不太盛行,連老師也認為是不必要的東西、想法也都不太一樣。

 

茂堂文史工作室-陳青松先生的演講紀錄(請點選進入)
專訪基隆詩學研究會-陳欽財理事長實錄(請點選進入)
專訪古亭國中的楊維仁老師(請點選進入)
專訪明德國中的吳淑娟老師
 
本網站由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薛濤門下客」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