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本站的架構 計劃簡報首頁 我們的心路歷程 返回首頁
 
 
《演講紀錄》演講主題:基隆古典詩歌史略談

 
時間:民國93年12月24日(五)下午4點 安樂高中503教室
主講老師:茂堂文史工作室 陳青松先生,編有《基隆第一》等書,是大同吟社前社長陳其寅先生之孫。
紀錄:張玟瑋

《演講內容紀實》

  台灣文學發展由南而向北逐漸發展,所以初期基隆不受重視。後來由於礦業之故,使得基隆的發展走入歷史關鍵。因為煤礦,基隆變成中法戰爭的重要戰場,這場戰役,使得基隆開始受到重視。而後來也因為礦業,造就了一些地方鉅富,如顏家,他們出來支持詩壇,支持成立詩社。
  當時的基隆文教仍不發達,基隆學子必須遠赴台北學習,後來才慢慢有地方的書房出現,教導學子讀書,所以大體而言,清代的基隆詩壇並不發達,沒有詩社。中日戰爭之後,割讓台灣,日本人開始打壓書房,建立新式學校,如陳青松先生的祖父,就回到福建的家鄉,接受舊式的漢學教育,整整五年,後來才誘入新制的學院讀書。
  因為在異族統治下,為了傳承中華的文化,為中國的詩歌文學而努力,所以許多詩社紛紛成立,同時日本人也用這種方式來攏絡地方的讀書人,和他們一起作詩,鼓勵這一類的活動。基隆詩社最興盛時期便在日據時代,當時整個台灣大約有200多個詩社,非常風行,在當時這也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光復初期,又因為外省人來台,為了維護文化,他們很多人學問都很好,像于右任這些人,也與地方傳統文人來往,像陳其寅先生就與許多外省籍詩人交往,彼此很友好,一起作詩,使得台灣本土詩風蓬勃發展。
  基隆第一家詩社,就是小鳴吟社,陳青松先生曾寫了一些文章,討論第一次全台詩人大會、環鏡樓唱和集、陋園吟集等等。當時詩壇的運作,都靠一些財力很雄厚的人支持,像顏雲年,而陳其寅先生光復後接掌大同吟社五十一年,也是因為當年經商,有一點資源。陳青松先生令尊陳德潛先生,接掌大同吟社後,單是負擔社團正常運作,就是很高的花費。由此可以想像為何當初都是某些地方名流出來支持詩社。基隆大同吟社成立之後,台北瀛社、台中櫟社、台南南社以及新竹竹社可以說是全台五大詩社。
  當時比較重要的詩人,如張添進先生,他字一泓,號一鴻,有些資料就誤把一鴻和一泓當成兩個人,立了兩個傳。張添進在當時參與創建幾個詩社,祇是沒有擔任社長而已,影響地方詩壇很大。

會後的對談
  會後的對談
與陳青松先生合影
  與陳青松先生合影
再來一張
  再來一張
細細參詳
  細細參詳
詳加解說
  詳加解說
我們還有很多問題
  我們還有很多問題
繼續討論
  繼續討論
欲罷不能
  欲罷不能

  顏雲年在當時則是基隆詩壇的重要推手,而關於環境樓的聯吟大會,陳青松先生根據當時的報刊資料考證,顏雲年先生應於民國元年十一月舉辦,而並非三月舉辦,許多著作因為承襲前人的資料,所以幾乎都錯了。如研究顏家的著名方志學專家唐羽先生原先也採取舊的說法,後來經過討論,才更正過來。當我們研究日據時代的詩社或詩歌史,就常要找尋像詩報或台灣日日新報這些資料。
  基隆地區比較值得住的詩人還有王子清先生,另外陳庭瑞先生創建日新書房,兩位公子陳泰山先生、陳祖舜先生被喻為如同古代的三蘇,是基隆重要的文學代表。陳祖舜先生曾家參加各地聯吟,一連三次奪得首名,至今被傳為美談。
  李春霖先生,被人讚嘆其為才子,是李碩卿先生的兒子,才學不輸其父,可惜英年早逝。和他一起組網珊吟社的陳凌碧女士,則為基隆第一位女詩人。張鶴年先生,周植夫先生被陳其寅先生譽為好比詩仙,詩作飄逸,而陳其寅先生本人所作的作品則多偏向於歷史,紀錄史實,這是陳社長的目的之一。張鶴年先生曾擔任台北瀛社副社長。
  蔡清楊先生,為基隆詩報創立人之一,詩報為雜誌並非報紙,原創於桃園後,由基隆大同吟社成員接手。當年印製詩報的印刷廠後搬了好幾次,至今還在,位在基隆誠品附近的巷子內。目前所能見到的詩報並不完整,像張家幾乎都沒有留下了,經過詢問,似乎連一本都沒有了。有一些學者努力在蒐集,想要重新印製,希望能夠成功,對台灣古典詩歌的研究,幫助很大。
  
許梓桑先生,與顏雲年先生同樣曾加入台北瀛社。當時擔任基隆的街庄長 很受日本人信任,這在當時都是免不了的情形。故居是慶餘堂,不過因為子孫沒有善加維護,目前已經破落。
  
我們曾詢問關於二二八題材的資料,是否有詩歌保存這樣的主題,陳先生表示應該是有,但是因為當時局勢,很多都沒留下來,並不容易找尋。

茂堂文史工作室-陳青松先生的演講紀錄
專訪基隆詩學研究會-陳欽財理事長實錄(請點選進入)
專訪古亭國中的楊維仁老師(請點選進入)
專訪明德國中的吳淑娟老師(請點選進入)
 
本網站由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薛濤門下客」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