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廖家廟
||
張家祖廟
||
萬和宮
||
犁頭店老街
||
火車站
||
林氏宗祠
||樂成宮||
孔廟
||
積善樓
||
文昌廟
|
等級:
第三級
類別:
祠廟
公告日期:
74年11月27日
地址:
臺中市東區旱溪里旱溪街48號
開放時間:
AM6:30~PM10:00
樂成宮位於台中市旱溪街48號。樂成宮俗稱是旱溪媽祖廟,因位於臺中市東側大里溪支流,河面寬闊但水流稀少的旱溪附近而得名,主祀聖母媽祖。 相傳清乾隆初期,有林大發的祖先自福建湄洲奉請聖母媽祖香火來臺,興建房屋一座,做為臨時供奉香火之所。後因信徒日眾,原址不敷使用,乃於乾隆55年擇定現址興建廟宇;經民國十七年及五十二年兩次整修,使外觀呈現今日所見不同時期不同風貌的立體組合。樂成宮坐東北朝西南,目前被列為古蹟的範圍包括三川殿、過水廊到拜殿及正殿間的區域,至於後殿雖為新建,但所置石雕、木刻及彩繪仍有可觀之處。三川殿的屋頂為歇山假四垂式,比一般廟宇華美,正門口有對青石獅子和許多花岡石板,足可說明其歷史十分悠久。在台灣一般的柱珠造形中有圓筒、多角、蓮座、瓜形、方座等形狀,而該宮的柱珠卻是花瓣形,上雕花鳥,非常特殊,廟中古物甚多,以清道光七年所製的古香爐,因其人物雕刻生動而有喜氣,引人入勝。
臺中樂成宮座落於今臺中市東區旱溪街四十八號,主體建築初建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主祀天上聖母(俗稱旱溪媽祖),全部建物面積約 739坪,經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廟宇所在地旱溪庄是今臺中東區內最早開發的地區。該地區之開發是在雍正年間以林姓族人為主而逐步完成拓墾的。在拓墾有了初步的成果後,墾民以媽祖為主祀神,於乾隆五十五年醵集資金,興建廟宇,即今日樂成宮之前身。媽祖或稱為天上聖母,因為媽祖姓林名默娘,係屬同姓,在一般林姓居民間,又特別以「姑婆」稱之,以示該姓和媽祖間的親近關係。所以以林姓為主的旱溪庄,會以媽祖為主祀神,事實上是極為自然的。關於乾隆時期樂成宮的建築形態及實際過程到底如何?因年代久遠及史料缺乏,難以探知其原貌。現存臺灣方誌中所知關於旱溪庄媽祖廟的最早記載,是完成於道光年間的《彰化縣志》。在該縣志中記載,當時彰化縣境內主祀天上聖母的廟宇總共有二十一座,其中一座是在旱溪庄。由此可見最晚至道光年間,旱溪媽祖廟已是彰化縣轄內名聞遐爾的廟宇了。完成於清乾隆年間的樂成宮,至日本領臺時已經百餘年。原本的木構建築,歷經歲月滄桑,已到需要重建的地步。因此在大正九年(1920年),進行擴建工程。此次擴建由當地的三位保正(村長)林源泉、張昧以及賴為堯具名帶頭發起,繼而獲得地方各界人士的熱誠支持,成立營繕委員會,開始募集資金,聘請名師進行重修。經過地方人士的熱心贊助,在籌得六萬圓的經費後,即聘請當時曾參與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之建築工程,俗稱彬師的陳應彬擔任主要監造人,進行重建。此次擴建工程前後費時七年,至昭和三年(1928年)全部工程方始竣工。擴建後的廟宇,其三川殿為三開間,正殿為五開間,前殿則為五門,九開間。在整體上,彬師似乎有意突顯三川殿。因此,三川殿之高度頗大,且其內部木構雕刻精細,造形優美。相較之下,五門則居陪襯之位,其木構架亦較簡潔。此外,不論是二通三瓜之棟架,或是螭虎拱之造形,處處均能顯露出彬師之風格。旱溪媽祖在此次重修期間,曾在大正十三(1924年)年正殿完成後,返回大陸湄州的天后宮進香。這一次的進香活動雖然中途曾因羅盤損害,暴雨侵襲以致險象環生,但最後仍因媽祖保祐得以安然完成進香的行程。因此此次的進香活動,成為旱溪地方的美談。戰後,樂成宮在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成立「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樂成宮」,訂定組織章程,由管理委員會管理廟宇事務,該廟宇的運作益形完善。
農曆三月一日~二十日。經過下哩仔、阿密哩、五張犁、瓦瑤仔、詹厝園、大突寮、埔仔、涼傘樹、內新庄、車龍埔、塗城、草湖、阿罩霧、柳樹南、吳厝莊、丁台、石螺潭、喀哩、溪心埧,然後二十日由南屯區經西區、南區、中區、北區、東區回來。
樂成宮之前殿建築係彬司之作品。樂成宮位在臺中市東區旱溪街48號,方位座東朝西偏南。樂成宮為四合院格局,現前殿及正殿部份為古蹟。尤其前殿係彬司的作品。前殿為五門,九開間之規模,三川殿為重檐假四垂形式,下檐亦作歇山是其特色,五門則為斷檐升箭口型式,三川殿之高度頗大,其造型挺拔高聳,在彬司的作品中較為特殊。三川殿之木架構,上檐之結構由步通樑疊斗而上,為彬司的一貫手法。又檐口以溜金斗栱出挑垂花,溜金斗栱之尾端向後延伸至步楹頗為精細。此外架內為兩通三瓜之棟架結構,用材飽滿,造形優點,加以螭虎栱造型生動,胸挺並施圓雕等皆為彬司之拿手絕技。五門之木構架則趨向簡潔。正殿由於修建之時經費限制,故其形制亦較簡單,但在整體構架安排上仍不失嚴謹,比例之調配頗為優異,尤其牌樓看架,不僅富有變化,其出挑之技巧也不同凡響。
主神是天上聖母(媽祖)。
其他配神有聖父母、文昌帝君、關聖帝君、玉皇大帝、觀音佛祖、註生娘娘。
成為地方上的信仰中心。慈善事業提倡善良的風氣。
雕樑畫動之美:
廟名額
來到前殿正門,抬頭往上一看,可以看見書卷形的「廟名」額,兩旁與上方的人物裝飾,動作、姿態趣味十足,下方雕有蝙蝠,蝠乃「福」的諧音,似乎意味著「入廟者有福」。
彩繪門神
接下來,將會看到正門的彩繪門神,彩繪門神是中國廟宇的特色,而這裡所畫的,乃是唐代的名將--秦叔寶、尉遲恭,相傳是侍衛唐太宗而成為門神,看起來威風凜凜,好不神氣!另外,在側門我們可以見到宮女的彩繪門神,丰姿綽約、柳眉鳳眼,體態優美,仔細一看,一個手上拿著爵、牡丹,象徵「晉爵富貴」,一個拿著酒壺、仙桃,祝頌「多福、多壽」,非常有意思。
鎮守大門的石獅
石獅是中國廟宇正門常見石獅是中國廟宇正門常見的石雕作品,象徵意義為負責鎮守大門且兼有歡迎訪客之意,雄獅在左,雌獅在右,謹守著男左女右的傳統禮制。
中國傳統石雕
在前殿正門牆上,有許多雕工精細的作品,例如姿態優美生動的麒麟,麒麟是傳說中的仁獸,出現則天下太平,且其腳踏葫蘆,代表著「福」。又有龍、虎的浮雕,象徵「虎嘯龍吟」,有迎祥納福的意義。簷廊
廟宇中處處可見藝術,簷廊更是如此,左右兩邊,有花籃型的吊筒,雕刻技法純熟,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除此之外,更有斗座--獅座與象座,色彩繽紛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