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廖家廟||張家祖廟||萬和宮||犁頭店老街||火車站||林氏宗祠||樂成宮||孔廟||積善樓||文昌廟|

交通:仁友客運22、37、45、125西安街口下車
開放時間:AM9:00~PM5:00
行政區名 :西屯區
等級或指定別 :第三級
類 別 :祠廟
公告日期 :74.11 27
建造者 : 廖建三等人籌建
興建年代 :清光緒12年(1886)
位  置 :臺中市西屯區西安里西安街205巷1號

 

清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七年),俗稱張廖公廳、廖祖厝或天與公祠,因以「承祐」為號,故亦稱承祐堂,由廖家子孫廖建三、廖國治、廖登清三人,為求慎終追遠而在此地建築祠廟,並將歷代祖先牌位遷移至此,方便後代子孫祭祀供養。西安街二零五巷內,佔地約四百五十坪,為 台中地區廖氏最大祖祠。座北朝南的張廖家廟,是由木塊土造的祠廟,因地近水湳機場軍事要地,日據末期曾遭盟軍轟炸,幸而主體建築僅受輕微損傷,整修後亦恢復原貌,建築上亦保存著許多特色,如木結構和彩繪最為精緻,古樸風格頗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宣統元年興建,至宣統三年落成,其後又陸續增建左、右橫屋及圍屋,至民國五年工程全部告竣。精緻的木結構的彩繪、屋樑上具有鎮邪和穩定大樑作用而造型奇特的獅座, 張廖家廟因年久失修,屋頂、樑柱及內外牆嚴重損壞,臺中市政府於77年3月開始分三期進行修護工程,至83年8月全部竣工完成,總工程費貳仟陸佰萬元。

承祐堂因臨近水浦機場軍事要地,日據末期曾遭盟軍轟炸,幸而主體建築僅受輕微損傷。於民國76年,台中市政府委託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執行修復計畫,經陸續整修,總算恢復舊日風貌,張廖家廟得以呈現完整面貌。
 
 

 

臺中張廖家廟(承祐堂),乃為紀念其六世祖廖天與而建,故又稱為天與公祠(或稱為二十公)。祖廟座落於今臺中市西屯區西安街二○五巷一號,自光緒十二年(1886年)倡建,主體建築始建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佔地約450坪,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祖廟座落地舊稱西大墩,張、廖、何為移墾此處之大姓。廖姓族人之所以能立基於西大墩與臺中盆地之拓墾有關。雍正年間,岸裡社通事張達京曾邀同廖氏先祖廖朝孔組成「六館業戶」,以「割地換水」方式,向中部著名的平埔族岸裡社取得土地進行開墾。廖朝孔參與了葫蘆墩水圳之開鑿,後來分配永興庄土地,創立基業,子孫日漸繁衍,廖氏族人得以立基於西大墩。今座落於西屯港尾里的另一座祖祠「清武家廟」即為紀念廖朝孔所建的祠堂。
祖廟之所以「張廖」兩姓合稱,是一嗣兩祧合族衍派的結果。據「清武族譜記載」,張廖一派之由來是因廖氏入閩祖先傳至廖三九郎時,僅有一女,故由張愿仔入贅廖家,婚後倆人只生一子,因此張氏兼祧兩姓,獨立張廖一派。亦即一般所稱「廖皮張骨」、「活廖死張」,在世時是姓廖,但死後則歸張。因此,其後代子孫以張廖同宗,世不通婚,至今仍在戶籍上書廖,而神主、墓碑卻刻上張姓。祖廟因屬先祖合祀性質故而合稱「張廖」家廟。
張廖一派在拓墾初成後,為思源報本,即於嘉慶年間由各房子孫出資放利生息,並購置田產。至光緒十二年(1886年)左右,族人倡議興建祖廟,並於日本領臺後的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動工興建,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正殿、拜殿及三川殿之主體建築落成竣工。接著又在大正五年(1916年)繼續增建左右廂房及圍屋,為今日祖廟建築群之發展形貌。
祖廟之主體建築群全部竣工後,至昭和三年(1928年),首次進行修繕並築造圍牆。昭和十二年(1937年)時因中部大地震造成損害,乃增建正殿、拜殿間四支磨石子柱,並在屋頂天溝下增建鋼筋混凝土樑。此後自昭和二十年(1945年)起,陸續整修左右廂房、圍屋屋頂面、大殿內部、壁面、三川殿,以維護祖廟風貌。
祖廟之建築大抵嚴守傳統民宅的規制,在建築群前有埕,埕之前有半圓形池塘。但是比較特殊的是張廖一派原居於漳州,理應屬閩系,然而祖廟建築卻採取類似傳統客家建築的「三堂兩橫」式格局,並增建圍屋,成為完整的「三堂兩橫加圍屋式」建築群體。圍屋的興建使祖廟呈現「環抱護衛」、「前敞背實」的空間分佈,揉合客家建築特色,極具建築與歷史意義的祖廟。

 

 

張廖家廟的祭祖活動,由現有管理人三大房負責。每年依四季舉辦祭典,其中春、夏、冬由三大房輪值,秋季則合辦,是張廖家一年中最大的祭祖儀式。
 
張廖家廟為三堂兩橫加圍屋式之建築組群。位座北朝南偏西。在此一南北稍長的基本形態下,宅基四角與宅體後方兩角採圓弧形處理的作法,頗為特殊。張廖家廟之建築格局類似客家住宅之形式為「三堂兩橫式」群體住宅再加一圍屋而成「三堂兩橫加圍屋式」。並由正殿、拜殿、三川殿、廂房、圍屋、過水廊、庭院天井及廟埕等八個建築單元所組成。如同一般傳統廟宇建築,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其三川殿、拜殿、正殿和圍屋明間均位於中軸線上。張廖家廟木架構形式整體而言,屬大木樑柱和磚土承重牆混合之結構系統,木架構方面則皆為抬樑式;栱採「偷心造」栱,柱子採「破口式」支承法,梁接近柱兩端收束之券殺採圓凹槽形式,斗座形式多樣,栱多採草尾栱,而樑上瓜柱則形式華麗,優美有力。
張廖家廟之裝修及裝飾作法,側重表現於三川殿、拜殿及正殿三建築單元,又作工精心形式多樣,尤其木作透雕表現在束隨、看隨和員光,其內容為各種吉祥之動、植物和器物,以象徵富貴平安,如意及福祿壽喜等頗耐人尋味。

 
歷代祖先-由廖家子孫廖建三、廖國治、廖登清三人,為求慎終追遠而在此地建築祠廟,並將歷代祖先牌位遷移至此,方便後代子孫祭祀供養。
 
成為地方上慎終追遠一個好榜樣。  
 
臺中西屯張廖家廟-興修紀錄

光緒12年(1886)籌建張廖家廟。

明治42年(1909)開始動工興建正殿、拜殿、三川殿。

明治44年(1911)正殿、拜殿、三川殿竣工。

大正02年(1913)動工興建左右廂房及圍屋。

大正05年(1916)左右廂房及圍屋完工。

昭和03年(1928)首次修繕及築造圍牆。

昭和08年(1933)開井。

昭和09年(1934)修厝宇,更換門扇三樘。

昭和12年(1937)增建正殿、拜殿間四支磨石子柱以及屋頂天溝下之鋼筋混凝土樑。

昭和20年(1945)左右廂房及圍屋屋頂面翻修,大殿內部整修。

民國35年(1946)整修右廂房四間之內部及屋頂。

民國36年(1947)修補壁面。

民國37年(1948)整修三川殿之屋脊、魚龍及屋頂面。神龕加裝玻璃窗罩。

民國69年(1980)修補正殿、拜殿、過廊、三川殿水泥地坪。增建水塔及混凝土座。龍虎池、日月井及過水部分木造臨時隔間。

民國72年(1983)重新彩繪三川殿前後屋檐出櫸。更換三川殿前後屋面椽之筒瓦、瓦當及滴水。萬字臺度面修補水泥。地坪修補水泥。

民國75年(1986)臺中市政府委託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研究室進行修復調查規劃,並於翌年提出損壞狀況與修復計劃。

民國76年(1987)第一期進行修護工作。

民國79年(1990)第二期進行修護工作。

民國83年(1994)第三期進行修護工作,並於該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