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廖家廟||張家祖廟||萬和宮||犁頭店老街||火車站||林氏宗祠||樂成宮||孔廟||積善樓||文昌廟|


等級:第三級
類別:祠廟
公告日期:74年11月27日
地址:臺中市南屯區南屯里萬和路一段51號
開放時間:AM5:30~PM10:00
 
萬和宮創建以迄,凡三百有十七年,是為台中市歷史最久的古廟,且為本省三級古蹟之一,奉祀湄洲天上聖母(俗稱媽祖)。

廟宇廣達四百三十八坪,香火鼎盛,信徒遍及整個南屯區。蒙各界人士善信大德,慷慨傾囊,樂予捐獻,籌建萬和大樓經費漸有著落,益立於萬和宮前面廣場之右,歷經改建的萬和宮,佈滿華麗的木雕、彩繪,正殿供奉五尊媽祖聖像,內殿奉觀世音菩薩,後殿奉關聖帝君及神農大帝等神祗外貌雄偉壯麗,背臨犁江之畔,環境幽雅,五樓頂上增建一樓,是為〔眺望樓〕,供人高瞻遠矚,西望肚山嵐光煙景,東眺台中市新興氣象,俯瞰犁江蜿蜒環帶,南屯舊街古風貌,盡收眼底,頗具詩情畫意,古詩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適乎登臨斯樓之謂。

 

 

萬和宮位於臺中市南屯區萬和路一段五十一號,位置在臺中市西南 ,建於清雍正四年(1726年),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之一。
  萬和宮之建立與臺中地區的漢人開發史有密切的關係。此地古時稱為「犁頭店」,原為巴布薩平埔族貓霧拺社分布之地區。明鄭時大將劉國軒便曾因「番」亂駐兵於此。清領臺灣後,閩粵一帶移民不斷移居,此地以正當彰化平原進入臺中盆地之要衝,具有地利之便,因而吸引了無數移民就近聚集,是臺中市最早形成的市街。因為此地以交通樞紐及墾地交易中心為最重要的聚落機能,工匠們集居此地製造農具,以供應拓墾者所需,打製犁頭的農具店鋪群聚於市肆街坊,故時稱「犁頭店街」。
  雍正年間犁頭店已初具街市雛形,為處理日漸繁雜之行政事務,官方於雍正九年(1731年)設立貓霧拺巡檢署,雍正十一年(1733年)北路協標分三營,以步戰守兵一百六十五名駐貓霧梀汛。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起,此地受林爽文之亂波及,墾務漸移至臺中大墩街一帶,導致犁頭店街逐漸沒落。
  萬和宮主祀「老大媽」,相傳為康熙末年浙江定海總兵張國供奉湄洲媽祖來臺暫厝,並建一小祠,此即為萬和宮之前身。萬和宮創建於雍正四年(1726年),由張、廖、簡、江、劉、黃、何、賴、楊、陳、林共十一姓捐建。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六日起一連五日,十一姓競相獻戲,每日在廟埕前有數臺戲碼上演,盛況空前。據說字姓戲源自旱溪樂成宮媽祖遶境,經萬和宮時,犁頭店媽祖欲隨行,萬和宮信徒藉演戲以留之。相傳此十一字姓戲之俗,自道光五年(1825年)至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從未間斷。
  萬和宮建築分為二進,第一進為正殿及拜殿,第二進為後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另外有左右兩護龍。今萬和宮內尚保存數件古物,有雍正年間古匾一塊,曰:「福蔭全臺」,為經理貓霧梀隆恩田之守備彭朝桂所立。因屢次油漆,今已字跡糢糊。另有光緒年間古匾九塊,以及光緒年間香爐二座。

 

 

一月九日   玉皇大帝誕
一月十三日  關聖帝君飛昇
一月十五日  天官大帝誕
二月二日   福德正神誕
二月十九日  觀世音菩薩誕
三月三日   玄天上帝誕旱溪媽祖過境
三月二十日  註生娘娘誕
三月二十三日 天上聖母誕各字姓祭典演戲開始
五月十五日  城隍爺誕
六月二十四日 關聖帝君聖誕
十月十五日  水官大帝誕

 
萬和宮屬於街屋型廟宇,平面為日字形,硬山式建築,廟前有廣闊廟埕,正前方有座演戲台,前右側是萬和大樓。
萬和宮本體分成二進,三川殿到正殿稱頭進,正殿到後殿稱二進,包括三川殿、拜殿、正殿、後殿、左、右護龍,三川殿到正殿,正殿到後殿各以過水迴廊連接。
三川殿:
三川殿為三問式架構,屋頂是二重脊燕尾翹脊,第一種脊中間有「龍馬背負河圖」剪粘裝飾,在接近收尾處各有一隻神龍相對應,屋頂以望瓦、筒瓦、板瓦組成,最底部以瓦當及滴水作收尾,明間二邊重脊處是一齣戲之泥塑 ,次間垂脊以鳳凰收頭下有文官之泥塑。

三川殿步口,左側(龍邊)牆堵、上半部泥塑「雲龍在天」神龍見首不見尾,乍現如在雲端獻寶,龍首朝下吐龍涎激起水中鯉魚奮勇,其中一是「麒麟踩胡蘆」表示麒麟送福,右側(虎邊)上半部泥塑以「丹鳳朝陽,牡丹盛開」呈現大富大貴,下半部有「自額鳥珠蹄焰 」護寶神虎。明間以「萬和宮」匾額為整座廟宇分金線,固定門板之門簪以龍首處理,中門以彩繪武將門神(秦叔寶、尉遲恭)為護衛、門板兩旁為金鏤雕琢之木雕,左側由 4 隻璃虎皮拐子龍形成「璃虎圍爐」,右側為如意蓋的瓶四角各有一隻蝙蝠構成「賜福平安如意」。二邊垂幅左邊是「鹿馬常春」右邊是「木蓮花枝棲鳥雀」。

門板兩旁各立一隻石獅,左公、右母,頗具威儀。次間,左邊門神彩繪為「太監進爵」、「太監敬花」代表富貴進爵,右邊門神彩繪為「宮女敬茶」、「宮女敬果」代表多稻、多壽、多男子。三川殿與正殿之間用過水廊連接合成天井,過水廊是馬背式牆壁,上有交趾陶、書卷形裝飾,並以彩繪花草及對聯,中庭有座「天公爐 」終年香煙嬝嬝。

正殿:
拜殿屋頂有「鳩吻」剪粘裝飾,內部以捲棚處理,四點金柱中前二柱以龍柱,及二柱為洗石水泥柱,以座獅為疊斗,在大通中有二隻鳳凰展翅,中間以如 意紋連接變成之通橢,出居處有「惡蕃扛南瓜」雀替支撐屋簷。正殿共有七對柱,第三、六對為四點金柱,第一、七對為簷柱,在第一、二對簷柱間之員光,左為「松鼠咬葡萄」,右為「松鼠吃南瓜」,均意合「多子、多孫」四點金柱之間木架構為「三通五瓜」瓜筒,造型短小矮胖,大通樑與增柱問以「鰲魚」作為雀替,在大通樑上有「雙龍朝入卦」,正殿屋頂中脊有「寶塔鎮守」剪粘,二旁有雙龍護塔。

後殿:
後殿亦稱「觀音殿」,其屋架與正殿相似,但形式構造均較正殿簡樸 ,深度亦較淺,高度略降,屋頂以馬背處理 ;屋架是童柱,以短柱取代瓜筒,在大通、二通、三通處各出一栱以雞舌木固定。後殿左、右各有一栱彎形以磚砌成之側門,左側門上書「曉霧」門板上書「精忠」「義勇」通往關帝廳。右側門上書「祥雲」門板上書「教稼」「明農」通往五穀王廳 。正殿到後殿之間,以過水廊連接,屋頂中脊上有剪粘裝飾,左邊是「鹿馬同春」,右邊是「牡丹花開」。

 
(一)、聖母殿(正殿)
主神:媽祖
1.老大媽(鎮殿媽祖;張國總兵恭請護君渡台之神像。)
2.老二媽(嘉慶八年雕塑:據傳西屯廖姓閨女來附靈者。)
3.聖二媽(光緒十二年雕塑)
4.聖三媽(光緒十二年雕塑)
5.聖老二媽(民國六十五年雕塑)
配祀:千里眼(金精將軍)
順風耳(水精將軍)
(二)、觀音菩薩殿(內殿)
主神:觀音菩薩(原稱觀世音菩薩,唐代避皇帝李世民之許改稱觀音菩薩。)
配祀:善才、玉女
十八羅漢(奉祀在南北兩側)
《南》1.伏虎尊者 《北》:1.降龍尊者
2.飛鈸尊者 2.獅子尊者
3.進珠尊者 3.不求尊者
4.看經尊者 4.開心尊者
5.梁武尊者 5.志公尊者
6.目蓮尊者 6.彌勒尊者
7.進果尊者 7.長眉尊者
8.達摩尊者 8.洗耳尊者
9.進花尊者 9.進香尊者
註生娘娘(奉祀在神龕左側)
城隍爺(奉祀於內殿左側)
廟基主張總兵國、賴清標祿位(設在神龕右側)
福德正神(奉祀於內殿右側)
(三)、關老爺廳(後殿東廂)
主神:關聖帝君
配祀:關平、周倉
(四)、五穀王廳(後殿東廂)
主神:神農大帝
(五)、列位尊神
正殿:太子爺(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
內殿:玉皇大帝、三界公(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地母娘娘、玄天上帝、定光佛、開彰聖王。

 
值得一提的是宮前的老榕樹,那是一棵具有歷史意義的「紀念樹」。民國十二年,日本皇儲裕仁(應台灣的第一任文官總督田野治郎的邀請,搭巨艦抵台,日治半世紀以來,裕仁皇太子是來台最高的皇族,在台停留十一天裡,由台北往南,視察台灣的政治、社會、軍事、教育、產業與風土民情,所到之處,接受文武百官、各界顯要列隊歡迎。親臨台中州巡視時雖未蒞臨南屯,仍由當時南屯庄庄長黃清江與溝仔墘庄保正賴銅,聯手種下這棵榕樹,以玆紀念。
 
康熙49年(1710)張國以私人身份認墾今南屯地區荒埔,並代繳納貓霧梀社人欠繳之番餉二百四十兩,獲得墾殖權。
雍正 4年(1726)萬和宮由十一姓合資捐建。
嘉慶元年(1796)萬和宮進行重修。
道光元年(1820)萬和宮一度毀於地震,當地居民捐款三千元,從事修建。
光緒12年(1886)董事兵部武章司正林文欽、欽加同知銜林振芳暨林姓等人重修。
大正 2年(1914)地方募資 2,090圓,由地方縉紳陳盛、賴清標兩人規劃重修。今萬和宮後殿右龕奉有賴清標之祿位。
民國52年(1963)董事長林友仁於任內,進行整修。三年後,再度重修。
民國60年(1971)於廟埕增建康樂臺,並鄰接左廂建二樓建築為辦公及會議場所。
民國87年(1998)財團法人臺中市萬和宮委託何肇喜建築師事務所及聯成工程顧問公司進行研究與修復規劃。
民國88年(1999)修護設計完成,正辦理發包作業中。